3 《聖濟總錄》卷一五十一方之烏賊魚骨丸
3.1 方一
3.1.1 組成
烏賊骨(去甲)、羚羊角、龜甲(醋炙)、茯神(去木)、炙卷柏、炙鹿角膠、煨訶子皮、炙地榆、當歸、熟地黃各一兩[1]。
3.1.2 製法
3.1.3 用法用量
3.1.4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十一方之烏賊魚骨丸主治婦人氣血失度,月經不止,面無顏色,食少力乏[1]。
3.2 方二
3.2.1 別名
烏賊魚丸
3.2.2 組成
炙烏賊骨(去甲)、鹿茸(酥炙)、訶子皮、當歸、白芍藥、山茱萸、黃芪、炒酸棗仁、地榆、川芎、覆盆子、玄蔘、茯苓(去黑皮)、熟地黃各一兩半,炒蓽澄茄一兩[1]。
烏賊魚骨(去甲,炙焦)1兩半,鹿茸(酥炙,去毛)1兩半,訶黎勒皮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白芍藥1兩半,山茱萸1兩半,黃耆(銼)1兩半,酸棗仁(微炒)1兩半,地榆1兩半,芎1兩半,覆盆子(去梗)1兩半,玄蔘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熟乾地黃(焙)1兩半,蓽澄茄(微炒)1兩。
3.2.3 製備方法
3.2.4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十一方之烏賊魚骨丸主治婦人月經不斷,臍腹冷痛,腰腿痠疼[1]。
3.2.5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送下[1]。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3.2.6 附註
4 《校注婦人良方》卷一方之烏賊魚骨丸
烏賊魚骨丸爲方劑名,出自《校注婦人良方》卷一,即《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方記載的四烏鰂骨一藘茹丸[1]。
4.1 別名
4.2 組成
4.3 製法
4.4 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校注婦人良方》卷一方之烏賊魚骨丸功能益精補血,止血化瘀[2]。治血虛精虧氣傷而致的血枯經閉,胸脅脹滿,不思飲食,發病時常可聞及腥臊氣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視物眩暈,時時大小便出血[2]。
5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方之烏賊魚骨丸
5.1 方名
5.2 組成
白芷3錢,當歸5錢,龍骨3錢,牡蠣3錢,熟地1兩,萸肉5錢,柴胡1錢,升麻1錢,黃耆3錢,白芍5錢,川芎5錢,杜仲5錢,五味子3錢。
5.3 主治
產後陰脫,陰乾挺出,或舉重,或房勞,或登高上樓皆能發作,仍舊挺出,清水續續,不時而下,小便淋瀝,夏月則焮腫作爛。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空心白湯入醋少許送下,1日3次。不應,再合1服,服盡自愈。
5.5 製備方法
用烏賊魚骨炙、研,入前藥同丸。
6 《聖惠》卷五十九方之烏賊魚骨丸
6.1 方名
6.2 組成
烏賊魚骨3兩(微炙,細研),樗根皮2兩(炙黃),亂髮灰1兩,雀兒糞1兩(炒黑),代赭2兩,龍骨2兩,白石脂2兩。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