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五氯酚(鈉)(PCP)純品爲白色針狀結晶,原粉爲淡紅色顆粒狀結晶。有特殊臭味,難溶於水,易溶於丙酮、苯及醇類等有機溶劑。乾燥條件下性質穩定,其油劑較水溶液更易被吸收。大鼠經口LD50爲(126±40) mg/kg。屬中等毒性除草劑。各種途徑侵入人體中毒的急性致死量爲2g左右,中毒常發生於高溫夏季。人的刺激閾爲0.60mg/m3,粉塵濃度>1mg/m3時可刺激眼及上呼吸道。五氯酚(鈉)主要激活細胞的氧化磷酸化過程,同時抑制其磷酰化過程,從而引起機體能量代謝紊亂,導致代謝亢進,出現高熱、肌無力,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腎損害。[1]
8 別名
PCP-Na
11 分子量
288.30
19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本品對眼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人長期接觸,偶見周圍神經炎。對粘膜有刺激作用,溶液濃度超過1%時,對皮膚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主要因皮膚接觸或誤飲污染的水引起。症狀有乏力、頭昏、噁心、嘔吐、腹瀉等;嚴重者體溫高達40℃以上,大汗淋漓、口渴、呼吸增快、心動過速、煩躁不安、肌肉強直性痙攣、血壓下降,昏迷、可致死。皮膚接觸可致接觸性皮炎。國外資料報道長期接觸者可有周圍神經病。
20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毒性:屬中等毒類。
急性毒性:LD50140~280mg/kg(大鼠經口);66mg/kg(大鼠經皮); LC50152mg/m3(大鼠吸入);229mg/m3(小鼠吸入);人經口30mg/kg,最小致死劑量;人經皮60mg/kg,最小致死劑量。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經皮5%浸尾×8小時/日×8日,70%死亡。
致畸性:30mg/kg 爲小鼠致畸劑量,10mg/kg爲不致畸劑量,大鼠的致畸劑量爲5mg/kg。
遷移轉化:由於五氯酚鈉具有較高的水溶性,易通過水爲載體廣泛地擴散。
燃燒(分解)產物:氧化鈉、氧化氫。
21 五氯酚(鈉)中毒
五氯酚(鈉)中毒屬中等毒性除草劑。各種途徑侵入人體中毒的急性致死量爲2g左右,中毒常發生於高溫夏季。人的刺激閾爲0.60mg/m3,粉塵濃度>1mg/m3時可刺激眼及上呼吸道。五氯酚(鈉)主要激活細胞的氧化磷酸化過程,同時抑制其磷酰化過程,從而引起機體能量代謝紊亂,導致代謝亢進,出現高熱、肌無力,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腎損害。[1]
21.1 臨牀表現
1.潛伏期爲數小時(也有停止接觸後2~3d)。
2.皮膚接觸者,可出現皮膚灼熱感、輕微疼痛、接觸性皮炎;眼部污染可引起眼刺痛、流淚、結膜炎。
4.輕度中毒表現頭暈、頭痛、多汗、下肢乏力、低熱、煩渴、心悸、氣急、胸悶。
5.重度中毒常於出現輕度中毒症狀後,短期內症狀急劇惡化,出現高熱、大汗淋漓、極度疲乏無力、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甚至猝死。
8.早期常須與中暑、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胃腸炎相鑑別。[1]
21.2 治療
1.無特效解毒劑。
3.口服者給催吐,用清水、肥皂水或2%碳酸氫鈉溶液徹底洗胃,導瀉。有輕度症狀者應觀察24h。
4.早期尤其是發熱早期,應積極採取降溫措施,如物理降溫或人工冬眠療法。
5.主要對症和支持治療:
(3)嚴重者可早期、適量、短程給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能量合劑及極化液。
(4)必要時吸氧或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如他巴唑等,以降低機體代謝率。
(5)積極防治腦水腫。
23 環境標準
中國(TJ36-79) | 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最高容許濃度 | 0.3mg/m3 |
中國(GB11607-89) | 漁業水質標準 | 0.01mg/L |
中國(GB8978-1996) |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 一級5.0mg/L 二級8.0mg/L 三級10mg/L |
一、泄漏處置
隔離泄漏污染區,周圍設警告標誌,切斷火源。應急處理人員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運至廢物處理場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後廢棄。
25 急救措施
眼睛接觸: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中毒時,可用溼毛巾纏身,酒精擦浴降溫;切勿用阿托品、巴比妥類藥物。可用25~30mg氯丙嗪溶於500ml葡萄糧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必要時輸氧。心力衰竭、肺水腫應對症治療。
26 參考資料
- ^ [1]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