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適用於清創後或局部瘢痕切除後遺留的長管骨幹和皮膚缺損,常規修復法難以閉合創面者。
2.切口 以腓骨爲縱軸,按受區的皮膚缺損面積外加10%~15%設計皮瓣。皮瓣一般呈梭形,近側尖端位於腓骨頸,遠側尖端可依皮瓣的大小而定,但最長不超過20cm。皮瓣的寬度可自皮瓣縱軸向前和向後各達5cm。因此,皮瓣切取範圍可達10~20cm2[圖2⑴]。
![]() | ![]() |
⑴切口及皮瓣設計 | ⑵環形動脈及皮穿支的示意圖 |
圖2 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切取術 |
3.分離後側 用龍膽紫在皮膚上描出皮瓣的大小。先切開皮瓣的後緣,自皮膚直達深筋膜,從深筋膜的深面與腓腸肌、比目魚肌之間,向前分離皮瓣。分離時應注意切勿進入皮下組織,一定要在深筋膜時的深面向前分離,以免損傷血供。分離至腓骨後緣時,應特別注意在比目魚肌附着腓骨的最下部稍向遠側數mm,有數條環形動脈的皮穿支,自腓骨後緣穿過深筋膜進入皮下組織,應仔細保護,避免損傷,否則將引起皮瓣壞死[圖2 ⑵]。距該皮穿支後側約0.5cm處,縱形切開比目魚肌,將該肌向後側拉開,即可顯露腓動、靜脈。沿此血管束向上分離至脛後動、靜脈,向下分離至進入屈長肌腱弓處。按照受區所需移植腓骨的長度,用線鋸鋸斷腓骨,將腓骨向前旋轉,沿腓動、靜脈切開屈
長肌,直至已切斷的腓骨遠端,於此平面結紮並切斷腓動、靜脈。
4.分離前側 皮瓣的前緣切口也深達深筋膜,自深筋膜的深面與小腿伸肌羣,腓骨長、短肌之間,向後分離皮瓣至腓骨長肌後緣。保護腓總神經後,依次切開腓骨前側肌肉,並於腓骨上保留3~4mm厚的肌纖維。將腓骨向後旋轉,縱行切開骨間膜。將移植的腓骨段向外側拉開,看清脛神經,在其外側切開脛後肌,並保留該肌附於腓骨的肌纖維厚約10mm,以保護來自腓動、靜脈的腓骨營養血管、骨膜支及環形動脈。切開脛後肌時,應經常辨認腓動、靜脈的走向,以免誤傷。切開脛後肌後,腓骨皮瓣除與腓動、靜脈相連外已完全遊離。
5.縫合 鬆開氣性止血帶後,可見皮瓣由蒼白逐漸轉爲紅潤,皮緣出血活躍,毛細血管充盈良好,並可見肌肉、骨髓腔不斷有鮮血滲出,提示骨皮瓣血供良好。待受區手術完成後,即可切斷、結紮近側腓動、靜脈,轉移至受區。供區徹底止血後,縫合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由於切除了腓骨及部分肌肉,切口多可直接縫合。如縫合困難,可用中厚皮片移植,覆蓋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