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胃脘下俞爲經外奇穴名(wèiwǎnxiàshù EX-B3)[1][2]。又稱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乾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
17 胃脘下俞研究進展
17.1 對胰島素的雙向調整作用
針刺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腎俞等穴對胰島素有良好雙向調整作用,可加強胰島素對糖原的合成代謝及氧化酵解和被組織利用的功能[7]。
17.2 改善2型糖尿病脂代謝紊亂
在胃脘下俞埋線,可以降低血糖,還有降低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對2型糖尿病脂代謝紊亂有明顯改善作用[7]。
1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4.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5.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