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虛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èi qì xū

2 英文參考

deficiency of defensive q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衛氣虛病機[1] 。指太陽病初起,衛氣不足,營衛失和,肌表失於固護,防禦功能低下的病理變化[2] 。衛外機能不足,肌表失於固護,從而易於感受外邪[2]。可導致表虛證[2]患者多表現爲寒溫不適,對氣候變化適應力下降,易患感冒,平素有自汗多汗、不耐勞、不耐寒暑等傾向,外感時則常見表虛證[2]

參見表虛證表虛證證候名。指外邪襲表,腠理不固,營衛之氣不和所致的表證。《景嶽全書·傳忠錄》:“表虛者,或爲多汗,或爲肉戰,或爲怯寒。”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等。治宜解肌發表,用桂枝湯等方。亦指慢性疾患的汗多證。常見汗出不止,怕風畏寒精神倦怠,脈濡軟無力。治宜益氣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風散牡蠣散之屬。歷代醫家亦稱自汗表虛(見《醫述·表裏虛實》)。[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9.

治療衛氣虛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