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气虚
卫气虚为病机。患者多表现为寒温不适,对气候变化适应力下降,易患感冒,平素有自汗、多汗、不耐劳、不耐寒暑等倾向,外感时则常见表虚证。指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卫弱营强
卫弱营强为病机,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般指表证自汗的病机而言。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
伤食恶寒
伤食恶寒为病证名。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肉苛
指肌肉顽木沉重,不知痛痒寒热之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搐,中满不食,皮痛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肘肿身后痛。”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可见于痿、痹、中风、麻木等证。
-
荣气
荣气即营气。《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参营气条。
-
肺脏中风
肺脏中风病名。风邪入中于肺发生的症候。亦称肺中风。由卫气虚少,风邪相搏所致,证见胸满短气,冒闷汗出,嘘吸颤掉,语声嘶塞,身体沉重,四肢痿弱,脉浮数(见《太平圣惠方·治肺脏中风诸方》)。参见肺中风条。
-
恶寒
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郁火恶寒:《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
-
表虚
是指卫气虚而感受外邪的病理变化(卫外阳气不足,腠理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所出现的症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夺真丹
处方:半夏(姜制)1两,丁香1钱,槟榔2钱,木香2钱,藿香3钱,附子(炮,去皮)半两,缩砂仁2钱半,胡椒2钱半,草豆蔻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营卫气虚,内受湿寒,传于胸膜,心腹痞闷,胁肋刺痛。摘录:《施圆端效方》引王子敬方(见《医方类聚》卷八十九)
-
黄耆茯神散
处方:黄耆(蜜炙)茯神(去木)甘草(炙)天南星(炮)白扁豆(炒黄)防风(去芦头)白附子(炮)肉桂(去粗皮)山药白芍药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小儿荣卫气虚,精神不爽,面无颜色,唇口青白,哕逆昏睡,全不思食。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
七物汤
《女科百问》卷上:别名:七沸汤组成:当归、芎、白芍、蓬术、川姜、熟地(酒蒸,焙干)、木香各等分。主治:妇人荣卫气虚,经水愆期,或多或少而腹痛。附注:七沸汤(《准绳 女科》卷一)。《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干虾蟆1枚(锉碎),皂荚3挺(锉碎),艾1握,鳖甲2枚(碎),雄黄1两,麝香1钱,草乌头1枚。
-
御爱丸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名:御爱丸组成:御米壳4两(以蜜炒黄紫焦色,干蒸饼切如骰子块,以蜜炒焦色)。主治:营卫气虚,风邪进袭脏腑之间,值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
-
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为病机。指太阳病初起,营不内守,卫外不固,营卫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一般指表证自汗的病机。包括两方面:一是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二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治宜调和营卫。
-
虚劳自汗
虚劳自汗病证名。虚劳病因卫气虚不能固表而致自汗出。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症见自汗怯冷,气喘乏力等。治宜补气固表,用芍药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
保元固气汤
处方黄耆(炙)3钱,人参1钱,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大壮气血,固其腠理。主痘症虚寒,腠理不密,卫气虚,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讧痘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不用
不用为症状名,指肢体的屈伸举动等活动功能减弱或丧失。《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卫气虚则不用。”《类经》十五卷注:“不用,不能举动也。”
-
外感恶寒
《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
肠风黑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肠风黑散:处方:败酱(烧)、木馒头(烧)、乌头(去核)、甘草(炙),各二两。主治:肠风下血腹痛。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
-
当归腊茶散
处方:细芽茶半斤,川百药煎5个(烧存性)。功能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吹炙煿,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久患酒毒便血诸疾,一切大便下血。用法用量:本方名当归腊茶散,但方中无当归,疑脱。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
-
人参白虎加元麦紫苏汤
《四圣悬枢》卷三:组成:石膏1钱,知母1钱,甘草1钱,粳米半杯,人参1钱,麦冬3钱,元参1钱,紫苏3钱。功效:清金,发表,益气。主治:太阳内连阳明,卫郁发热而烦渴,且气虚者。用法用量: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热服。气虚,加人参以益气,防其渴止阳亡而卫气虚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