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虚
是指卫气虚而感受外邪的病理变化(卫外阳气不足,腠理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所出现的症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项背强几几
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
-
防己黄耆汤
《金匮要略》卷上:防己黄耆汤:别名:汉防己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盖以汗出为腠理之虚,身重为止虚湿胜,故用黄耆以走表塞空,枣、草、白术以补土胜湿,生姜辛以去风,温以行水,重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
-
卫气虚
卫气虚为病机。患者多表现为寒温不适,对气候变化适应力下降,易患感冒,平素有自汗、多汗、不耐劳、不耐寒暑等倾向,外感时则常见表虚证。指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表证
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表实证:表实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即风热侵袭肌表,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表虚证
指风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牡蛎散之属。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汉防己汤
概述:汉防己汤为方剂名,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防己黄芪汤的别名。组成: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炒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功能主治:功能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浮;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方解: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健脾行水消肿,为君药;
-
四季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大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事菜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十二味异功散
《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别名:陈氏异功散、异功散、神应异功散组成:木香3钱半,官桂2钱(去粗皮),当归3钱半,人参2钱半,茯苓1钱,陈皮2钱半,厚朴2钱半(姜制),白术2钱,半夏(姜制)1钱,丁香2钱半,肉豆蔻2钱半,附子(泡去皮)1钱半。表虚里实,独用生姜,里虚表陷,姜、枣并用。
-
补气固表
补气固表为补法之一,用有补气作用的穴位治疗卫气不周、肌表虚疏的方法。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容易感冒。针灸治疗一般用补合谷、肺俞等穴。《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可用黄芪、党参、白术、人参等药。方用玉屏风散等。
-
玉屏风颗粒
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μl、上述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本品每袋含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8O14)计。一次1袋,一日3次。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
通窍鼻炎片
7片,一日3次。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通窍鼻炎片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TongqiaoBiyanPian标准编号:WS3-B-1423-93本品为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薄荷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另取白芷对照药材0.1g,加石油醚(60 ̄90℃)1ml,超声处理20分钟,放置,取上清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
消斑青黛饮
《回春》卷二:方名:消斑青黛饮组成:柴胡、玄参、黄连、知母、石膏、青黛、生地黄、山栀、犀角、人参、甘草。主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胃虚故热毒乘虚入里,而发于肌肉也。主治:阳毒发斑。附注:方中黄芩,《幼科指南》作 黄耆。
-
玉屏风口服液
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20ml,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5次,每次25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洗涤3次,每次20ml,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离心,取上清液,即得。
-
病后多汗
病后多汗证名。病后体虚多汗之证。见《证治要诀·盗汗自汗》。因表虚卫气不固者,治宜益气固表,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因气血俱虚者,治宜补益气血,用八珍散、十全大补汤;或补气为主,兼以补阴,主用摄阳汤。
-
表虚里实证
表虚里实证证名。表虚、里实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卫气不足,外邪传里,胃肠积滞,痰瘀停留所致。详见表虚证、里实证条。
-
丹溪玉屏风颗粒
85℃),另取生姜1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2)取本品30g,加水100ml使溶解,放置沉淀,取上清液加醋酸乙酯30ml,振摇提取,分取醋酸乙酯液,加无水硫酸钠适量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
调元汤
《医方简义》:调元汤:处方:生地4钱,阿胶(烊冲)1钱,白芍(酒炒)2钱,当归2钱,茺蔚子(炒)3钱,泽兰2钱,杜仲(盐水炒)2钱,天冬3钱,鹿角霜2钱。功能主治:奇脉亏损,经水不调,肢节酸痛,腰痛气滞,心摇神怯,晕眩。主治:小儿吐泻大病之后,浑身壮热,欲成慢惊风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痘疹多汗。
-
归耆汤
《医学入门》卷七:归耆汤:处方:当归1钱,黄耆5钱。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七五引《修月鲁般经》《种痘新书》卷八:归耆汤:处方:黄耆(炙)2钱,当归1钱,枣仁1钱,炙草4分,麦曲8分,白术8分,茯苓8分。功能主治:伤食,痿黄,洞泄,并痘后目。主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滞。分4服,水煎服。
-
桂枝葛根汤
《片玉痘疹》卷五:桂枝葛根汤:处方:桂枝、芍药、干葛、甘草、防风。功能主治:太阳表虚,颈项强,汗出恶风。摘录:《直指》卷十九《准绳 幼科》卷四:方名:桂枝葛根汤组成:桂枝1钱,葛根1钱,赤芍药1钱,升麻1钱,防风1钱,甘草1钱。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淡豆豉1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和表八珍汤
处方:当归身3钱,黄耆(生)3钱,续断3钱,白术2钱,白芍2钱,甘草1钱,白芷1钱,川芎5分。功能主治:托毒生肌。主表虚自汗,营卫不和,饮食无味。用法用量:上加生姜1片,大枣2个,水煎,温服。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
加减葛根汤
《疫痧草》方之加减葛根汤:组成:葛根、牛蒡子、枳壳、薄荷、豆豉、桔梗、荆芥、防风、蝉蜕、赤芍药、甘草、连翘、栀子。摘录:《医学集成》卷三《医学探骊集》卷三方之加减葛根汤:处方:葛根1两,桂枝3钱,淡豆豉4钱,黄芩4钱(酒洗),麻黄3钱,连翘3钱,滑石4钱,木通3钱,黄柏3钱,甘草1钱。一剂汗出,自汗止矣。
-
扑汗方
《魏氏家藏方》卷四:扑汗方:处方:牡蛎蛤粉制法:牡蛎研粉,加入好蛤粉三分之一。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婴童百问》卷九:组成:黄连半两,牡蛎粉半两,贝母半两,米粉1升。主治:表虚自汗。用法用量:熥洗后,用面扑肾囊潮汗处。《全幼心鉴》卷四:组成:牡蛎、麻黄根、赤石脂、糯米粉、贝母。主治:小儿汗证。
-
人参固肌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人参固肌汤:处方:黄芪(蜜酒炙)、人参、炙甘草、当归、白术、茯苓、酸枣仁、金银花、连翘。功能主治:治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靥。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痘麻绀珠》卷十七方之人参固肌汤:组成:人参、黄耆、白术、当归、芍药、茯苓、甘草、木通、蝉蜕、糯米。
-
参耆实表汤
处方:蜜炙黄耆1钱5分,人参1钱,炙甘草8分,官桂8分,防风8分,白芷8分,当归6分,川芎6分,桔梗6分,厚朴6分,广木香3分。功能主治:表虚痘症作痒者。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同煎,温服。外治痘痒,用荆芥穗为末,纸裹紧搓,糊贴纸头,令不散,仍焙干,灯上燃之,却于桌上敲去灰,指定痒痘头,用荆芥火点痒处一下。
-
调卫汤
《脾胃论》卷下:调卫汤:处方:苏木红花各0.3克猪苓0.6克麦门冬生地黄各0.9克半夏(汤洗七次)生黄芩生甘草当归梢各1.5克羌活2.1克麻黄根黄耆各3克五味子7枚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作一服。使气壮卫强,则腠理(纟致)密而汗可自止,安有不能卫外之患乎?此强中益卫之剂,为卫虚自汗之专方。
-
单体蕊黄芪
别名:色卡[藏名]来源:豆科单体蕊黄芪AstragalusmonadelphusBunge,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若尔盖。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
药症忌宜
《药症忌宜》内科著作。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
-
敛汗固表
敛汗固表为收涩法之一。针灸治疗常补复溜、泻阴郄。治疗表虚或气阴两虚而多汗的方法。如症见自汗、面色(白光)白、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脉大无力,属体虚卫外不固,宜用牡蛎散、玉屏风散;如症见盗汗、午后潮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舌质红、脉细数,属阴虚火扰所致,宜用当归六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加牡蛎、浮小麦等。
-
浮脉
浮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及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者,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
-
玉屏风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upingfengWan标准编号:WS3-B-0051-89处方:黄芪360g白术(炒)120g防风120g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水丸;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规格:每15粒重1g贮藏:密闭,防潮。
-
表虚六合汤
处方:四物汤4两,桂枝7钱,地骨皮7钱。功能主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大者。摘录:《元戎》
-
桂枝加耆术汤
处方:黄耆3钱(蜜炙),桂枝3分,白术1钱半(炒),白芍1钱半(酒炒),甘草5分(炙),生姜2片,大枣3枚。黄耆补中固卫,白术燥湿健脾,白芍敛阴和营血,桂枝行阳温卫气,炙草缓中益胃,姜、枣调营和卫也。水煎温服,使脾肺气强,则营卫调和,而腠理致密,安有汗不止之患。此补中实表之剂,为表虚多汗之专方。
-
六气煎
处方:黄耆(炙)、肉桂、人参、白术、当归、炙甘草。如见点后,痘不起发,或起而不贯,或贯而浆薄,均宜单用此汤,或加糯米、人乳、好酒、肉桂、川芎以助营气;如气虚痒塌不起,加川山甲(炒用);表虚气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黄耆;如元气大虚,寒战、咬牙、泄泻,宜去芍药,加黄耆、大附子、干姜、肉桂。
-
痘后浮肿
痘后浮肿病证名。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疮脱痂后,因表虚不固,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引起面目、遍身浮肿。治宜微汗解表,用五皮饮。
-
玉屏风袋泡茶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upingfengDaipaocha标准编号:WS3-B-2105-96处方:黄芪600g防风200g白术(炒)200g制法:以上三味,白术粉碎成细粉;水溶性浸出物取本品3g,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ⅩA,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不少于35.0%。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
蘼芜汤
《鸡峰》卷五:方名:蘼芜汤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羌活1两,防风1两,川芎1两,甘草半两。主治:形表虚疏,风邪乘袭,头昏项强,壮热恶风,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及时行疫疡,冬温疮疹。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青葱
SpringOnion葱属百合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茎与叶,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白色葱白。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具有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的功效;2.根据主料的不同,可切成葱段和葱末掺合使用,均不宜煎、炸过久。
-
小葱
概述葱属百合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茎与叶,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白色葱白。小葱的别名香葱、绵葱、火葱、香葱、四季葱小葱使用提示每次10克小葱的营养价值1.解热、祛痰:葱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的作有;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具有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的功效;
-
四棱杆蒿
概述:四棱杆蒿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吴普本草》记载的荆芥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2.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透疹生用,止血炒炭用。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阴虚头痛者忌服。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是右旋薄荷酮,还有右旋柠檬烯,左旋胡薄荷酮等。还含香叶木素、咖啡酸等。
-
证候相兼
证候相兼是指疾病某阶段中各种不同证候(但不包括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是,一般不包括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虚寒证、里实热证、表里俱寒证等。
-
阳虚外感证
概述:阳虚外感证(syndromeofexogenousdiseaseduetoyangdeficiency)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素体阳气虚弱,而感受外邪的一类病证。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各种病邪,证候各异,但因阳虚而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故致病多有自汗、发热轻而恶寒较甚,或汗出恶风,脉浮无力等表虚的基本见证。
-
自汗·营卫不和证
定义:自汗·营卫不和证(spontaneoussweatingwithsyndromeofdisharmonybetweennutrientanddefensephases)是指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以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或微发热,头痛,或失眠,多梦,心悸,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自汗证候。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二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
问汗
问汗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指询问病人出汗的情况,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外感病,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发热、恶风、自汗为表虚;额上汗出如珠,兼见喘促,为亡阳之汗,乃阳气将脱之候。先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乃邪正相争之象。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邪去正安;但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
柔痉
又称柔痓。与刚痉相对而言。柔痉的症状: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柔痉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
大病后虚汗
大病后虚汗为病证名,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见《证治要诀·盗汗自汗》。病后多汗,有因表虚卫气不固者,治宜益气固表,可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有因气血俱虚者,治宜补益气血,可用八珍散、十全大补汤;或补气为主,兼以补阴,方用摄阳汤。
-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为治法,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虚、俱实、俱寒、俱热等。可用厚朴七物汤。针灸临床可用合谷、列缺、风门等穴解表,用天枢、丰隆、足三里、支沟等穴治里。可用三黄石膏汤。针灸临床常以点刺曲泽、委中出血为主,配泻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