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疾病概述
彎曲菌腸炎可引起人類疾病的彎曲菌(Campylobacter)有空腸彎曲菌(C.jejuni)、結腸彎曲菌(C.coli)、海鷗彎曲菌(C.laridis)、胎兒彎曲菌(C.fetus)的胎兒亞種及痰液彎曲菌(C.sputorum)的黏膜亞種等。常見者爲空腸彎曲菌腸炎,主要臨牀表現有發熱、腹痛、腹瀉、黏液便或膿血便等。某些菌株可以引起全身病變,如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肺炎、膿胸、腹膜炎、心包炎和血栓性靜脈炎等。
9 症狀體徵
潛伏期2~11 天,一般3~4 天。典型病人有發熱、腹痛、腹瀉和黏液膿血便。發熱常首先出現,可高達40℃,伴全身乏力、頭痛、眩暈、肌肉痠痛,有時有寒戰和譫妄。發熱12~24h 後開始水樣腹瀉,量多,每天多者可達20 餘次,1~2 天后部分患者出現痢疾樣糞便,有血液及黏液,伴裏急後重。2/3以上病人有腹痛,以痙攣性疼痛爲主。腹痛部位常在臍周及下腹,少數在右下腹,類似急性闌尾炎。近半數病人有噁心、嘔吐。病程多數一週內自行緩解,但少數病人可持續數週,有時腹瀉可反覆發作。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輕到中度增多。少數患者在腸炎後發生無菌性關節炎,亦可發生彎曲菌性膽囊炎。胎兒彎曲菌胎兒亞種感染大多爲腸道外感染,如敗血症。海鷗彎曲菌偶可引起人類敗血症。
10 疾病病因
可引起人類疾病的彎曲菌(Campylobacter)有空腸彎曲菌(C.jejuni)、結腸彎曲菌(C.coli)、海鷗彎曲菌(C.laridis)、胎兒彎曲菌(C.fetus)的胎兒亞種及痰液彎曲菌(C.sputorum)的黏膜亞種等。本菌爲革蘭陰性,螺旋形或S 形,不形成芽孢,菌體一端或兩端有單鞭毛,運動活潑。此菌微需氧。有侵襲力,含內毒素,也分泌外毒素如腸毒素。空腸彎曲菌在體外存活力較強,在4℃牛奶中可存活160 天,在室溫內可存活2 個月以上。但對一般消毒劑敏感,58℃ 5 分鐘即可殺死。
11 病理生理
彎曲菌經口感染後,在小腸上部的膽汁和微氧環境中增生,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爲在腸道的致病主要取決於該菌的直接侵襲力。雞胚細胞侵襲試驗和雛雞接種試驗均證明該菌有侵襲力;同樣,感染患者的腸道血性腹瀉及腸黏膜的病理變化、菌血症等也提示其有侵襲黏膜上皮細胞的作用。過去曾大量研究細菌的鞭毛,並認爲是致腸道病變的關鍵毒力因子,但有作者有不同意見。目前較爲明確的是,可溶性蛋白PEB1 和趨化蛋白(chemotactic protein)在該菌的黏附和定植中發揮作用。研究發現,PEB1 直接參與了細菌對Hela 細胞的黏附和侵襲過程,PEB1 存在於細菌表面,由peb1 A 基因編碼,在動物模型中,peb1 的A 位點加強了該菌對腸上皮細胞的黏附和侵襲,並促進了,而滅活peb1 A位點則能顯着地削弱其黏附力;CHEY 起主要作用的該菌的趨化性對於其在腸道的定植也極爲重要。因此,認爲是該菌致腸道病變的主要因素。此外,有些菌株還能產生腸毒素,類似霍亂腸毒素,能引起患者稀水樣腹瀉;細菌破裂後釋放大量內毒素,可引起發熱等全身症狀。
病理變化主要在空腸、迴腸和結腸。腸黏膜呈瀰漫性出血、水腫、滲出性病變;鏡檢下小腸絨毛變性、萎縮,黏膜固有層大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有時可見潰瘍及陷窩膿腫。腸繫膜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炎症反應。
12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如與感染動物或病人有接觸史,或有進食可疑食物史及臨牀表現,可擬診本病,確診有賴病原學檢查。血清學亦有助於診斷。
1.直接塗片檢查
(1)懸滴檢查:取新鮮糞便置於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少許混勻後,覆蓋玻片製成懸滴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呈特徵性突進運動的螺旋形細菌。
(2)染色檢查:採取急性腹瀉病人糞便,作塗片後,進行革蘭染色,鏡檢可見彎曲菌呈S 形、螺旋形,革蘭染色陰性菌。
2.細菌培養 一般採用Campy-BAP 培養基,在95%氮和5%二氧化碳培養箱內,42℃培養48h。
3.血清學檢查 可採用試管凝集法、間接熒光法、ELISA 或被動血凝法測定彎曲菌特異抗體。
實驗室檢查:
1.直接塗片檢查
(1)懸滴檢查:取新鮮糞便置於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少許混勻後,覆蓋玻片製成懸滴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呈特徵性突進運動的螺旋形細菌。
(2)染色檢查:採取急性腹瀉病人糞便,作塗片後,進行革蘭染色,鏡檢可見彎曲菌呈S 形、螺旋形,革蘭染色陰性菌。
14 治療方案
彎曲菌腸炎的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與其他感染性腸炎相同。病原治療,一般病例可不用抗菌藥物。嚴重病例可採用慶大黴素、妥布黴素、紅黴素等。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氟喹諾酮類藥物亦有效,但較易產生耐藥性。療程一般5~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