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

婦產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ài yīn è xìng héng wén jī yàng liú

2 疾病代碼

ICD:C51

3 疾病分類

產科

4 疾病概述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很少見。發病年齡在19~49 歲,中位年齡39歲。該瘤常見於嬰幼兒腎臟,腎外惡性橫紋肌樣瘤則少見。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大多表現爲無痛性、活動的皮下結節,近期增大,大小2~6cm,可伴觸痛。病程數月到1 年不等。其中大多數位於大陰脣,陰阜者較少。

5 疾病描述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ur of the vulva)首先以“預後不良的橫紋肌肉瘤樣Wilm 瘤”於1978 年報道,雖然形態上酷似橫紋肌母細胞,但電鏡和免疫組化未發現橫紋肌分化的證據。

6 症狀體徵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大多表現爲無痛性、活動的皮下結節,近期增大,大小2~6cm,可伴觸痛。病程數月到1 年不等。其中大多數位於大陰脣,陰阜者較少。

7 疾病病因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組織發生曾有橫紋肌、神經外胚層組織細胞、上皮細胞黑色素細胞和間葉細胞等不同觀點,但均未獲得一致的意見,目前仍在進一步探討中。

8 病理生理

腫瘤爲圓形或不規則性腫塊,表面粗糙,無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可見散在出血竈。

光鏡下表現爲高度惡性肉瘤圖像,瘤細胞呈瀰漫性或不規則巢狀排列,特徵性表現是含豐富嗜酸性胞漿的大多角形細胞,泡狀核,核仁明顯,呈“貓頭鷹眼樣”。部分核偏位,大部分胞漿內見透明、淡嗜伊紅的球形包涵體,PAS 陽性。電鏡下見包涵體由呈漩渦狀或同心圓狀排列的中間絲或微絲組成。瘤細胞胞漿包涵體vimentin,cytokeratin 瀰漫陽性。Cytokeratin 各型中,主要可見CK8 和CK18 陽性。大部分細胞胞漿CD99、NSE、Leu7 等陽性

9 診斷檢查

診斷: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的診斷標準是:常規HE 光鏡提出可能,經電鏡和免疫組化兩者予以肯定,三者缺一不可。

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免疫組化檢測

其他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10 鑑別診斷

由於大多角嗜酸性瘤細胞胞漿內嗜酸性小體還可見於上皮樣肉瘤滑膜肉瘤軟骨肉瘤、惡性間皮瘤、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Wilm 瘤等,須注意鑑別。尤其是近年提出的“近側型”上皮樣肉瘤,Brand 等(2001)認爲目前尚無法將兩者完全區分。Saito 等(2001)發現上皮樣肉瘤包括“近側型”大部分爲CD34 和β-catenin 陽性表達,而惡性橫紋肌樣瘤中兩者均未見表達,認爲免疫組化檢測CD34 和β-catenin 將有助於鑑別。

11 治療方案

Brand 等(2001)認爲初次手術切除可能會提供最佳的治癒時機,建議首選廣泛性局部病竈切除或一側外陰切除術,對手術切緣陽性患者可行輔助性放療來提高局部控制率。對於局部復發患者,再次廣泛局部病竈切除和淋巴結切除仍是首選,而輔助性化療和放療均收效甚微。

本瘤易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5 例行局部切除的患者中3 例在2 個月內復發,1 例6 歲出現復發,1 例僅隨訪8 個月未復發。3 例行一側外陰切除加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的患者,分別於術後1,3,26 個月出現局部復發或肺轉移。復發患者中5 例再次廣泛局部病竈切除和淋巴結切除,其中1 例於10 個月後再次復發,第3 次行廣泛局部病竈切除加放療後隨訪61 個月,患者無瘤生存。

12 併發症

轉移部位以肺最常見,其次爲後腹膜淋巴結和肝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預後極差。遠處轉移患者一般在1~8 個月內死亡。在隨訪的8 例患者中存活4 個月~11 年,其中2 例生存時間超過5 年,中位生存時間爲9 個月。

預防:做好腫瘤三級預防工作。

14 流行病學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很少見。發病年齡在19~49 歲,中位年齡39歲。該瘤常見於嬰幼兒腎臟,腎外惡性橫紋肌樣瘤則少見。

15 特別提示

做好腫瘤三級預防工作。

治療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