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是指食物或營養液通過各種管道(如鼻胃管、胃或空腸造口管)輸入胃腸道。胃腸道吸收功能良好是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的基本條件。經管道輸入的營養物可以是流質的天然飲食(包括勻漿飲食和混合奶),或按一定配方組成的要素膳(飲食),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氮源物質採用氨基酸混合物或蛋白質水解物,能源物質爲葡萄糖,蔗糖或多糖與脂肪等。有的要素膳還另加可直接吸收入門靜脈的中鏈甘油三酯。
3.1 適應證
(2)短腸綜合徵。
(3)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病,在病情嚴重或急性發作期時,應先用全腸外營養(TPN),待小腸功能適當恢復後再行腸內營養。
3.2 禁忌證
下列情況不宜採用腸內營養:
1.年齡小於3個月的嬰兒。
3.腹腔內嚴重感染。
4.小腸大部切除的患者術後應給予全胃腸外營養(TPN)支持4~6周,再逐漸給予要素膳。
5.餵養管遠端有功能的小腸少於100cm的腸瘻患者,不宜使用。
3.3 腸內營養物種類
1.勻漿飲食 系由天然食物加工混合勻漿化而成的混合性飲食。一般選用牛肉、豬肝、雞蛋、豆製品、麪包、水果汁等食物。營養成分全面,因大腸內形成殘渣較多,故要求應有一定長度與吸收功能良好的腸管,胃腸外瘻及胰腺炎患者應慎用。
2.混合奶 將雞蛋、白糖、奶糕、麪粉及植物油用水調成糊狀,慢慢加入煮沸的牛奶與豆漿中而成。經空腸造口緩慢輸入2000~2500ml/d,可滿足成人營養的日需要量。優缺點與勻漿飲食相同。
3.要素膳(見表1) 配成熱量密度爲cal/ml的溶液應用。
3.4 注意事項
腸內營養物一般都從少量(<100ml)、低濃度(8%)、持續滴注8~12h開始,然後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日增加容量、濃度與滴入時間。
其併發症有:
(1)胃腸道併發症:常見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與腹脹。
(2)代謝併發症:血糖增高、高血糖非酮性脫水、高鈉血癥脫脫水、高氯血癥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失衡。防治方式:降低要素飲食濃度,減慢滴注速度或停用後,可自行恢復。
4 全胃腸外營養
4.1 操作步驟
1.行鎖骨下或頸外靜脈穿刺插管;或行頭靜脈、頸外靜脈切開插管。導管尖端應達上腔靜脈中部。
2.高能營養液的配製與輸入 高能營養液的基礎是高滲葡萄糖、脂肪乳劑與氨基酸(AA)。前者供給熱能,後者供給蛋白質。在供給足夠熱能的條件下,輸入的氨基酸能轉變成機體蛋白質,以修復組織。一般1g氮(N2)與628~837kJ(150~200kcal)非蛋白熱能同時輸入,氨基酸的利用率最佳。常用的配方如下:①20%葡萄糖液2500ml+9.02%AA液1000ml,6700kJ:13.1gN2[510kJ(122kcal)∶1gN2]。②50%葡萄糖液500ml+8.5%AA液1000ml+10%脂肪乳劑500ml,6479kJ:12.2gN2[513kJ(127kcal):1gN2]。③20%葡萄糖液1000ml+7%AA液1000ml+10%脂肪乳劑1000ml,7942kJ:9.4gN2[845kJ(202kcal):1gN2]。上述3種配方中均應加入電解質5%氯化鈉100~150ml,10%氯化鉀50~80ml,10%葡萄糖酸酸酸鈣10~15ml;並且應加入適量的胰島素,開始可按葡萄糖5~6g比胰島素1U,以後根據血糖、尿糖情況適當調整比例。在較長時間應用TPN時,須在高營養液中加入以下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以滿足人體對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需要。①安達美(含鉻、銅、鉬、硒、鋅、氟等)10ml,1/d;②水樂維他(含水溶性維生素B11、B2、B6、B12、維生素C、泛酸等)10ml(1支),1/d;③維他利匹特(含脂溶性維生素A、D2、E、K1等)10ml(1支),1/d。這些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對10kg以下的兒童應減量。用法: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可選擇以上3種配方之一,如患者肺功能不好,應選不含脂肪乳劑的第一種配方。並且在開始應用TPN時,其劑量應由少而多,第一天用全日劑量的1/4,而後逐漸增加,在一週內調整到上述配方的全日用量。
4.2 注意事項
(1)全胃腸外營養液的輸入一般不宜過快,應保持恆定,並注意有無異性蛋白輸入引起過敏反應。
(2)在嚴格無菌操作條件下,將全胃腸外營養液的高滲葡萄糖、氨基酸與脂肪乳劑等混和裝入營養大袋內經靜脈滴入。也可用雙滴管,將氨基酸溶液與高滲葡萄糖等同時滴入雙滴管中,混合後再進入靜脈。輸液裝置中,由進氣管進入的空氣,應經75%乙醇溶液過濾消毒。
(3)輸液完畢,可用3.84%枸櫞酸溶液2~3ml注入中心靜脈導管內,用無菌“堵針器”堵塞針栓,然後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次日輸液時,去除“堵針器”,接上雙滴管裝置。也可根據液體總量在24h內持續滴入。
(4)全胃腸外營養輸液導管,不宜作抽血、輸血、輸血漿、輸血小板等用,並應防止回血,避免堵塞導管。
(5)患者如發高熱,應尋找病因,如懷疑爲靜脈導管引起,或找不到其他病因,均應拔除導管,並將末端剪去一段,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同時全身應用抗生素,周圍靜脈補充適量液體。
(6)輸液過程中,每2~3d測定血電解質1次,必要時每天測定。如有條件,應測定每天氮平衡情況。最初幾天應每6h測定尿糖,每天測血糖1次,以後每天測尿糖1次,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7)注意觀察有無高滲性非酮性昏迷症狀,如血糖>11.2mmol/L(200mg/dl)或尿糖超過(+++),應增加胰島素用量,並減慢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