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痰厥(phlegm syncope[1][2])爲病證名[3]。見《丹溪心法·厥》。是指痰盛氣閉所致的厥證[3][3]。厥證之一[3]。
《丹溪心法·厥》:“痰厥者,乃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
《壽世保元·厥》:“論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雞聲者是也。用牙皁、白礬等分研末,吹鼻,即以香油一盞,入薑汁少許灌之,立醒。或燒竹瀝、薑汁,灌之亦可。”
《醫林繩墨·厥》:“有痰厥者,痰氣妄行於上,咳嗽連續不已,氣急喘盛,坐不得臥,以致上盛下虛而作厥也,名之日痰厥。宜以二陳湯加厚朴、白朮、黃芩、山楂,降下痰氣,使復歸於脾之脈絡,則足可溫,不致厥矣。”
7 痰厥的治療
7.1 治法
7.2 痰厥的方藥治療
痰厥可用導痰湯[備註]導痰湯(《濟生方》):半夏、陳皮、枳實、茯苓、甘草、制南星爲主進行治療。方中以陳皮、枳實理氣降逆,半夏、南星、茯苓燥溼祛痰。若痰氣壅盛者,可加蘇子、白芥子以化痰降氣。若痰溼化熱,症見口乾便祕,苔黃膩,脈滑數者,可加黃芩、梔子、竹茹、栝蔞仁等以清熱降火,或用礞石滾痰丸[備註]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朴硝以豁痰清熱降火。[5]
《醫林繩墨·厥》:“有痰厥者,痰氣妄行於上,咳嗽連續不已,氣急喘盛,坐不得臥,以致上盛下虛而作厥也,名之曰痰厥。宜以二陳湯加厚朴、白朮、黃芩、山楂,降下痰氣,使復歸於脾之脈絡,則足可溫,不致厥也。”
龔廷賢謂痰厥“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雞聲者是也。用牙皁、白礬等分研末,吹鼻;即以香油一盞,入薑汁少許灌之,立醒。或燒竹瀝、薑汁灌之亦可”(《壽世保元·厥》)[5]。
如屬寒痰迷悶,四肢厥冷者,宜用姜附湯;肢冷,吐涎沫,喉中痰聲,一時昏憒不知,胸悶氣喘,語言不利,可用稀涎散[5]。
7.3 痰厥的飲食療法
7.3.1 推薦食材
痰厥患者推薦食用橙子、佛手、白蘿蔔、薏苡仁、大蒜、菠菜、橘皮等[5]。
7.3.2 推薦食療方
1.祛痰寬胸茶(《中醫良藥良方》):炒枳殼4g,蘇子10g,炙甘草5g。枳殼切碎,蘇子與甘草略杵,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5分鐘,代茶分2~3次飲完。每日1劑。
2.山楂蘿蔔排骨湯(《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山楂50g,白蘿蔔150g,排骨100g。先將
3.橘皮粥(《調疾飲食辯》):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與粳米共煮。或單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爲1個療程。
8 關於厥證
厥證(syncope[5][5])爲病證名[6]。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等篇。厥證簡稱厥[6]。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爲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6]。多因陰陽失調、氣機逆亂所致[7]。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會逐漸甦醒,清醒後無偏癱、失語、口眼㖞斜等後遺症[7]。嚴重的,則會一厥不醒而導致死亡[7]。《類經·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爲眩僕脫絕,是名爲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爲急候。”《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有以六經形證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等,可供參考[7]。歷代文獻又有寒厥、熱厥、蚘厥、屍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氣厥、血厥等名稱[7]。現一般分爲氣厥、血厥、寒厥、熱厥、痰厥等類型[7]。
各種時行熱病、中暑、中風、癲癇、髒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閉、臌脹病後期,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急性傳染病、腦血管意外、煤氣(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8]。
現代醫學中的休克、虛脫、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屬厥證範疇[8]。
詳見厥證條。
9 關於痰證
痰證指痰濁停留體內的病證[9]。痰古作澹或淡[9]。《諸病源候論》已有寒痰、熱痰等名[9]。
9.1 痰證的病因病機
《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爲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痰之爲患,爲喘爲咳,爲嘔爲利,爲眩爲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爲寒熱痛腫,爲痞膈,爲壅塞,或胸脅間漉漉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爲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
《症因脈治·痰症》:“痰之爲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燻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
《景嶽全書·雜證謨》:“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溼,溼動則爲痰;腎主水,水泛亦爲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所以凡是痰證,非此則彼,必與二髒有涉。”
痰又與肺關係密切[9]。故有“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之說[9]。
9.2 痰證的分類
1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1.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7-120.
- ^ [5]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53-5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 ^ [8]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34.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