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腔內骨移植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uǐ qiāng nèi gǔ yí zhí shù

2 註解

髓腔內骨移植術是從自體脛骨或病骨的一端取一塊長條骨,修整後能剛好插入兩骨折端的髓腔內,用以穩定骨折端和刺激成骨。但因其置入髓腔的長度有限和植骨直徑較小,內固定作用不大,容易斷裂,因此很少單獨使用。一般僅用來作爲其他骨移植的輔助手術,以加速骨內膜成骨作用,或用來治療手,足短管骨的骨折不癒合

3 適應

1.骨腫瘤切除術後或損傷後所引起的骨缺損。

2.先天性脛骨假關節,或骨折不癒合所引起的假關節

3.各種良性骨腫瘤炎症病竈行刮除術後所遺留的空腔,可植骨充填,以恢復骨骼的堅固性。

4.各種關節內、外融合術,肢體延長術、切骨矯形術以及骨折血運不良作切開復位者,植骨可以填充缺損,促進癒合,加強融合。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行髖臼加蓋或髖骨旋轉切骨者。

6.血供不良的骨折,如股骨頸囊內骨折,或缺血性骨壞死,如成人股骨壞死,可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以代替硬化骨質,增加局部血供,促進骨癒合。

4 術前準備

1.預防傷口感染骨移植術成功的重要保證。移植骨的抗感染力很弱,一旦感染移植骨被膿液浸泡,會發生壞死,而招致失敗。預防措施是:對受骨區和供骨區要嚴格準備皮膚;貯存骨的貯存過程必須有嚴格的無菌要求;有骨與軟組織感染者,必須在感染治癒3~6個月後纔可施行植骨手術,否則手術容易激發局部潛伏的細菌,使感染復發。這類病人術前應用抗生素,術時應儘量利用抗感染力較強的松骨移植吻合血管的骨移植

2.受骨區周圍軟組織及承受骨的血運要豐富,生長力要旺盛,才能保證骨移植癒合過程的進行。局部皮膚、軟組織如有廣泛瘢痕,必然血運不好,而且骨移植後內容增多,皮膚縫合困難,容易發生感染,形成竇道。因此,術前應先切除瘢痕,作皮瓣移植,爲骨移植的癒合創造條件。

3.很多需要植骨的病人,都已經過多次手術或長期外固定,以致傷肢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疏鬆,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限制,血液循環不好,抗感染力低,組織生長能力也差。植骨術後必不可少的一段時間的外固定,將會造成肌萎縮關節僵硬加重。因此,術前應進行一段時間的功能鍛鍊與理療,對無移位的下肢骨折不癒合或骨缺損病人,可在支架或外固定的保護下進行功能鍛鍊。

4.術前攝X線片,瞭解病骨情況,根據病情設計手術(包括植骨部位、植骨片的大小和植骨方式)。如擬作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對移植骨的全長攝正、側位X線片,以便選擇植骨的部位和長度。

5.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當用超聲血流儀探測供區和受區肢體的主要動脈是否存在及血流情況,以便設計手術。一般受區動脈多選用肢體主要動脈的分支作吻合,如股動脈的股深動脈,旋股內、外側動脈等。如受區有2條主要動脈如尺、橈動脈,脛前、後動脈,亦可選用其中1條主要動脈吻合,其先決條件必須是另1條主要動脈超聲血流儀或臨牀檢查證實供血良好。受區的靜脈一般多選用淺靜脈吻合,如頭靜脈、貴要靜脈、大隱、小隱靜脈及其分支。因此術前應檢查受區的淺靜脈有無損傷炎症,近期用作穿刺輸液的淺靜脈不能用作接受靜脈

5 麻醉

下肢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肢用臂叢麻醉

6 手術步驟

根據骨折部位顯露骨折端,切除瘢痕硬化骨質,並鑿通髓腔後,再將移植骨條修成與承受骨髓大小相同的骨條,先插入近端髓腔內,然後牽引肢體,接開骨折端,再將遠端髓腔套於移植骨上,在骨折線的兩端同時加壓,使骨折端密切接合。由於軟組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骨折端不能拉開很多,應按能拉開的距離適當修短移植骨條(過長的容易在植入時折斷)。植骨後,應由專人保持體位置,防止骨折端間的移位,直至完成外固定,以免折斷移植骨條。

⑴在骨折端鑿槽,植骨嵌入
骨槽及髓腔後,加用骨上移植
⑵在骨折不癒合的一端取皮質骨,
推入髓腔,亦可加用骨上移植
圖1 髓腔內骨移植術

如要增強內固定力,也可將骨折部縱行切去一條皮質骨,形成骨槽,再將移植骨修成凸形嵌入骨槽及髖腔,再加骨上骨移植[圖1 ⑴];或者就在骨折不癒合的較長的一端,用雙鋸片電鋸採取長條皮質骨,其寬度應與髓腔相同,將骨條翻轉90°後插入髓腔,然後捶擊通過骨折端,進入骨折另一端的髓腔[圖1 ⑵]。如要增加內固定的強度,亦可在髓腔內骨移植的同時,行骨上骨移植術

7 中注意事項、術後處理

骨上骨移植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