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麻木

中醫症狀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ì zhī má mù

2 英文參考

numbness of limb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註解

四肢麻木症狀[1]。指手足自覺麻木不適感[1]。見《壽世保元》卷五。又名手足麻木[1]。多因四末氣血不充,榮衛不通,或兼寒溼痰血凝滯經絡所致[1]。《古今醫案按·麻木》:“麻木多在於手足者,以四末遠氣餒,則衛行遲而難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屬氣虛,否則風痰。凡脈浮而軟或大而弱者,氣虛也;脈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風痰也。若麻木兼作,則有寒溼、積痰、死血之殊,其脈有沉遲滑實與沉澀而芤之分矣。”治以補益氣血爲主,夾風寒者,先用桂附;兼痰溼者,用二術、二陳湯酌加羌活獨活桂枝等;因瘀血者,四物湯桃仁甘草紅花等;有溼痰瘀血相併者,宜雙合湯;因氣滯經絡者,宜開結舒筋湯;冷風麻痹足屈不伸者,獨活寄生湯;腿足麻木如火熱者,三妙丸;手臂麻屬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桑枝薑黃[1]。文獻有在手多兼風溼,在足多兼寒溼之說[1]

參見麻木麻木症狀[2]。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癢,肌肉內如有蟲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癢,按之不知,掐之不覺,如木厚之感[2]。由氣血俱虛,經脈失於營養;或氣血凝滯;或寒溼痰瘀留於脈絡所致[2]。治療總以補助氣血培本爲主,不可專用消散[2]。若夾痰溼瘀血爲患,屬重症;高血壓病者覺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風先兆,要加強防治[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1.

治療四肢麻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