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2.1 方名
2.2 組成
吳茱萸3兩(湯洗7次,炒),麥門冬5兩半(去心),半夏2兩半(湯洗7次),當歸2兩(去蘆頭),芎藭2兩,人蔘2兩(去蘆頭),芍藥2兩,牡丹皮2兩,桂2兩(去粗皮),阿膠2兩(碎,炒令黃燥),甘草2兩(銼,炒)。
2.3 主治
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熱服。
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3 《洪氏集驗方》卷五
3.1 方名
3.2 組成
韭子(湯浸,退取白仁,幹稱)1兩,益智子(取仁,鹽炒過)半兩,琥珀半兩(令研),石葦(去毛土)1錢,白茯苓3分,狗脊(爁去毛,淨)半兩,石燕子(火煅,醋炒,出火毒,令研極細)半兩。
3.3 主治
小兒10餘歲,因驚之後,心氣不行,小便淋瀝,日及30餘次,漸覺黃瘦。
3.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用韭菜白煎湯調下,空心、食前各1服,日午1服尤妙。
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和勻。
3.6 臨牀應用
驚悸:予表姪10餘歲時,嘗遊慧山,歸已昏暮,遇一巨人醉臥寺門,驚悸得疾。自是之後,1日便溺50-60度,醫治數月不能效,即授此方,服藥未幾,日減1日,初則20-30度,最後10數度,凡服2料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