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水
2.妇人月经;4.《灵枢经》篇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有经水,人有经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称绝经为“经水断绝”。《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以十二水大小、深浅、远近来说明人体十二经脉循行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及针刺十二经时注意事项。
-
女科金丹
主治:经水不通,经水无期,临经腹痛,倒经吐衄,盗汗虚烦,血崩不止,肝胃气痛,胎动不安,漏胎,横逆难产,临产交骨不开,胞衣不下,产后外感,产后血块作痛,产后咳嗽,产后子宫不收,产后无乳,产后魂魄不安,产后虚脱,产后厥逆欲绝,久不受孕,验胎,血厥,妇人年过五十,经水复来,产后恶露不行,败血上攻。
-
调经种玉汤
《万氏女科》卷二:调经种玉汤:处方:当归(酒洗)吴茱萸(炒)川芎各12克香附(炒)热地各18克白芍(酒炒)白茯苓(去皮)牡丹皮玄胡索陈皮各9克制法:上药锉作四剂。功能主治:养血活血,行气调经。待经至之日服起,1日1帖。主治:妇人无子。加减:若过期而经水色淡者,乃血虚有寒也,加官桂、炮姜、熟艾各1钱;
-
四制香附丸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香附米1斤(4两酒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醋浸,各3日,滤干,炒),当归4两(酒浸),川芎4两,熟地炭4两(姜汁炒),白芍药4两(酒炒),白术2两,陈皮2两,泽兰叶2两,黄柏1两(酒炒),甘草1两(酒炒)。此方以丹参四物和血调经,必假香附之善行气分者,为之先道,故以为君。
-
加味纯阴汤
处方:熟地5钱,玄参5钱,麦冬5钱,山茱萸2钱,北五味子1钱,丹皮5钱。功能主治:妇人先期经来,其经水止有一、二点。用法用量:水煎服。可服10剂,经水自多。摘录:《辨证录》卷十一
-
十二经绝产
概述:十二病绝产又名十二经绝产,指导致绝产的十二种病证。湿热下注者,带下有腥臭气味,兼有阴痒,头晕倦怠等症,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赤带:赤带,病证名。亦名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
-
十二病绝产
概述:十二病绝产又名十二经绝产,指导致绝产的十二种病证。湿热下注者,带下有腥臭气味,兼有阴痒,头晕倦怠等症,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赤带:赤带,病证名。亦名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
-
乳癖·冲任失调证
定义:乳癖·冲任失调证(breastlumpwithpatternofthoroughfare-controllingvesselsdisharmony)是指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乳癖证候。又名乳栗、奶栗。为乳中结核(乳疬、乳癖、乳痨、乳岩)之一种。
-
赤小豆芽
《*辞典》:赤小豆芽:出处:《纲目》拼音名:Ch Xiǎo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经水罨发芽而成的豆芽。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并治下血,先血后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千金方》用量作三两)。(《金匮要赂》赤小豆当归散)②治妊娠数月,月犹经水时时来者,名曰漏胞。
-
四物加芩连汤
《万氏女科》卷一:别名:四物加芩连知柏汤组成:归身5分,白芍5分,知母5分,生地5分,条芩5分,黄连1钱,川芎5分,熟地5分,黄柏7分。附注:芩连四物汤(《医统》卷八十八)、四物芩连汤(《赤水玄珠》卷二十一)、四物加黄芩黄连汤(《准绳 女科》卷一)、四物解毒汤(《痘疹会通》卷四)。
-
归附丸
经后少腹虚痛,加人参、黄芪、阿胶各四两,艾叶二两;主治月经不调。摘录:《女科切要》卷一《济阴纲目》卷六方之归附丸:组成:香附子(大者,砂罐内醋煮极熟,水洗,焙干为末)1斤,当归(大者,去芦梢,用身,酒洗,切片,焙干为末)10两,鹿角(大者,刮去粗皮,镑末2-3两,绵纸垫铁锅内,文火炒,为细末)2两。
-
先天归一汤
处方:人参24克白术30克(麸炒)白茯苓(去皮)30克甘草12克川芎30克当归36克生地(酒洗)30克白芍24克砂仁21克(炒)香附21克陈皮18克牛膝24克(酒炒)半夏21克(汤泡)丹皮21克(去骨)功能主治:治不孕证。经未行前服5剂,经后服5剂。经水崩漏不止,加莲蓬壳灰15克、白芷24克,猪骨头灰18克、熟艾9克、黄芩15克;
-
十全济阴丸
功能主治:养血,益气,调经。月经过期而行,或少或不行,属血寒血少者,加桂心15克(夏月9克)、炙黄耆30克;腹痛者,加白芍药30克;经水行后作痛者,加炒干姜9克,白茯苓30克,桂心夏月6克,余月15克;过期行经而色淡者,肥人则有湿痰,加白茯苓、陈皮、苍术(米泔浸一宿,盐水炒)各30克,白术15克,减熟地黄30克;
-
安冲汤
概述:安冲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白术18克(炒)生黄耆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生杭芍9克海螵蛸12克(捣细)茜草9克川续断12克白术6钱(炒),生黄耆6钱,生龙骨6钱(捣细),生牡蛎6钱(捣细),大生地6钱,生杭芍3钱,海螵蛸4钱(捣细),茜草3钱,川续断4钱。
-
万应济世救苦膏
肚腹饱胀,心胃气痛,左瘫右痪,偏正头风,寒湿脚气,鹤膝软弱,遗精白浊,小肠疝气,经水不调,痢疾泄泻,食积痞块,黄病蛊胀,肠风下血,痰火咳嗽,头眩头痛,漏肩疼痛,腰疼背痛,跌打损伤,疔疮,瘰疬,无名肿毒,顽癣。肚腹饱胀,脾胃虚寒,心胃两气,胸膈不宽,贴膻中、中脘;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两肩井、曲池;
-
加减桃仁承气汤
大黄9克(制)桃仁9克细生地18克丹皮12克择兰6克人中白6克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妇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瘀热在里,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功在逐血分瘀热。功能主治:《云歧子脉诀》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血瘀下焦,脉沉芤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千金调经散
《回春》卷六:方名:千金调经散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酒炒),川芎2钱,人参1钱,阿胶1钱(炒),牡丹皮1钱,吴茱萸1钱(炒),肉桂1钱,甘草5分,半夏1钱5分(姜制),麦门冬(去心)1钱5分。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
-
赤金丹
处方:苍术2两,雄黄1两,木香1两,炙草5钱,朱砂5钱,血竭5钱,乳香5钱,没药5钱,沉香5钱,麝香1钱,冰片1钱,大金箔30张(为衣)。功能主治:伤寒感冒,胸膈膨胀,乳蛾,肿毒,大小便不通,疟疾,泄泻,赤白痢,头痛,霍乱,小儿惊风,胃气痛,妇女经水不调。大便不通,火麻仁、大黄汤送下;惊风,薄荷汤送下;
-
通经汤
《竹林女科》卷一:方名:通经汤组成:当归8分,川芎8分,柴胡8分,黄芩8分,白芍8分,香附1钱2分,青皮4分,砂仁4分,甘草4分,熟地5分,白术(蜜炙)5分,陈皮5分,枳壳(麸炒)5分,小茴(炒)5分,三棱5分,莪术5分,红花5分,白芷6分,肉桂3分。主治:真气不足,暴感寒邪,阴阳升降失常,手足厥冷,囊缩或小腹急痛。
-
通经散
《竹林女科》卷一:方名:通经散组成:刘寄奴2钱,当归尾1两,穿山甲(炒)1两,赤芍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莪术(醋炒)1两,乌药(炒)1两,牡丹皮(酒洗)1两,川牛膝(酒洗)1两,三棱1两(醋炒),官桂3钱,辰砂(另研)3钱。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服,或薄荷汤调服。主治:女人瘀血积滞,经闭,腹中痛。
-
经闭喉肿
经闭喉肿病名。系指妇女经水不调兼见咽喉肿痛的病证。《医学心悟》卷四:“经闭喉肿,女人经水不调,壅寒经脉,亦令喉肿。”治宜通经活血化瘀。方用四物汤加减。
-
血分
概述:血分:1.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中最深入的阶段或病位;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由此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温病辨证的内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
和经汤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和经汤:处方:白芍36克当归(酒洗)熟地茯神黄芩香附白术各30克川芎酸枣仁蒲黄(炒)白芷各27克阿胶陈皮(去白)各24克小茴香甘草(炙)各3克制法:上药锉碎。功效:温血和经。主治:妇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每服3方寸匕,水2升,以文火煎至半,取清汁,温服,每日4次。
-
黄耆当归人参汤
到彼诊得掌中寒,脉沉细而缓,间而沉数,九窍微有不利,四肢无力,上喘气短促,口鼻气皆不调,果有心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证,胃脘当心而痛,左肋下缩急有积,当脐有动气,腹中鸣,下气,大便难,虚证极多,不能尽录,拟先治其本,余证可以皆去。其胃脘痛,乃胃上有客寒,与大热药草豆蔻丸15丸,白汤送下,其痛立止。
-
种玉酒
处方:全当归150克远志150克甜酒1.5升炮制:1.将全当归切成碎末,远志捣成粗末;功能主治:妇女经水不调,不能受孕,或气血不足,难以孕育。摘录:《民间验方》《叶氏女科》卷四:方名:种玉酒组成:全当归5两(切片),远志肉5两(甘草汤洗)。各家论述:全当归行血凉血,远志肉散血中之滞,行气消痰。
-
抵当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抵当汤:处方:大黄(酒洗.功效:下瘀血。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血蓄下焦,不结胸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身黄有微热,脉沉结,或狂躁,或喜忘,或经水不利者。久服清热祛风,潜阳养阴之剂,症情时轻时重。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
-
赤石脂丸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赤石脂丸:处方:黄连当归各60克赤石脂干姜(炮)各3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女入腹中十二疾:经水不时,经如清水,经水不通,不周时,生不乳,绝无子,阴阳减少,腹苦痛如刺,阴中冷,子门相引痛,经来冻如葵汁,腰急病。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主治:反胃病。
-
妇宝胜金丹
《饲鹤亭集方》:妇宝胜金丹: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炙草1两,当归1两,白芍1两,熟地1两,川芎1两,白薇1两,肉桂1两,藁本1两,白芷1两,丹皮1两,没药1两,元胡1两,赤石脂1两,香附15两(1次稻叶,2次童便,3次米醋)。经水不调,或经前腹痛,或经后淋漓,或赤白带下,或血癥血瘕;
-
郁气崩漏
郁气崩漏病证名。崩漏证型之一。多因孕妇素多抑郁或情志过极,伤肝化火,肝伤则冲任失调,火热则迫血妄行,以致经水不以时下,或适来适断,或暴下不止,肝郁伐脾,脾失统摄,症见气短食差,或下血更甚。治宜养血舒肝,健脾调冲,方用开郁四物汤(四物汤加香附、白术、黄芪、蒲黄、地榆、人参、升麻)加减。
-
因适而为
因适而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适应的治法。《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女科辑要
概述:《女科辑要》为书名:1.清·周纪常撰;书中节要辑录各家女科论述。卷一经脉;卷四《竹林寺产科》;卷五《达生编》;卷六杂病;内容分为经水、崩漏、带下等12类,并附治疗方剂及有关西医的学说(泰西诸说),均系辑自有关医籍者。(张山雷赞语)1933年张寿颐复将此书予以补注,名《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
瘦人经水来少
瘦人经水来少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身体瘦弱而月经量少。多因女子气血俱虚,故形体消瘦,精血不足,血海不满或满溢不多,故经水来少。治宜气血并补,方用四物汤加人参汤。参见月经过少条。
-
受谷
受谷指受纳饮食水谷精微。《灵枢·经水》:“五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六府者,受谷而行之。”
-
室女经闭成劳
室女经闭成劳病证名。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虚而咳嗽,继之肾肝失养,发为多怒而毛发枯焦,筋骨痿弱等。治当益阴血,制虚火,切忌用凉血行血之药。宜先用柏子仁丸、泽兰叶汤等,并随兼证而作相应加减。
-
实女
实女生理学名词。指女子从未来月经而无明显病状者。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曰实女。”即石女。参该条。
-
十二经水
十二经水指古时中国版图上的十二条长而大的水流: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中医学用十二经水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犹水之在地。《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
-
伤肝疬
伤肝疬为病证名。《疬科全书》:“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疬,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疬。”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疑妇科结核病。
-
三痼
三痼为病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之三痼。又名三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是女子三种较为顽固的疾病。
-
三固
三固即三痼。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三固者,一者月水闭塞不通,其余二固者,文阙不载。”三痼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
经如虾蟆子
经如虾蟆子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肉胞、经来下血胞。《妇科易知》:“经水过期,其人腹大如鼓,月经来时血中夹物如虾蟆子,并见昏迷不知人事者。宜气血双补法,方用十全大补汤。”相当于今称之葡萄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参经闭腹大如鼓条。
-
肤
肤即皮肤。《灵枢·经水》:“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
-
不月
闭经亦名经闭、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歇经等。亦包括女子暗闭、女子暗闭经。本病多由血虚、肾虚、气滞、血滞、寒湿凝滞、痰湿阻滞等原因所导致。
-
不月水
出《脉经》。闭经亦名经闭、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歇经等。亦包括女子暗闭、女子暗闭经。本病多由血虚、肾虚、气滞、血滞、寒湿凝滞、痰湿阻滞等原因所导致。
-
按
按①切脉指法。用重指力按脉,以求沉伏之脉象。《诊家枢要》:“重手取之曰按。”《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素问·针解》:“邪胜则虚之,出针勿按。”④按摩疗法。
-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以及蛔虫病、蛲虫(原虫、蠕虫),原始寄生部位在肠道及附属腺。其预防重在注重环境卫生(水源、粪便)、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
-
加味益母草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weiYimucaoGao标准编号:WS3-B-0059-89处方:益母草清膏400g当归50g熟地黄50g白芍50g川芎50g制法:以上五味,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益母草清膏,混匀;鉴别:取本品20g,加氨水1ml和硅藻土4~用于月经不调,经量少。
-
暖宫孕子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NuangongYunziWan标准编号:WS3-B-0450-90处方:熟地黄240g香附(醋炙)120g当归90g川芎90g白芍(酒炒)60g阿胶60g艾叶(炒)90g杜仲(炒)120g续断90g黄芩60g制法:以上十味,熟地黄、杜仲、香附、续断、艾叶、黄芩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
-
十珍香附丸
215g艾叶(炭)40g党参30g甘草(蜜炙)20g当归60g川芎60g白芍(炒)60g熟地黄60g黄芪(蜜炙)60g白术(麸炒)60g制法:以上十,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于血虚气滞,月经不调。十珍香附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十珍香附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和营调经。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
-
柴胡羚角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羚角汤:处方:鳖血柴胡6克归尾6克杜红花3克碧玉散9克(包煎)羚角片9克(先煎)桃仁9粒小青皮4.5克炒川甲3克吉林人参3克醋炒生锦纹9克功能主治:和解偏重破积主妇人温病发热,经水适断,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则昏厥,舌干口臭,便闭溺短者。功效:和解阴阳,大破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