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uǐ hú lú wán

2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水葫蘆丸

2.1 處方

百藥煎(三兩) 人蔘(二錢) 麥門冬(半兩) 烏梅肉(半兩) 白梅肉(半兩) 幹葛(半兩) 甘草(半兩)

2.2 炮製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雞頭實大。

2.3 功能主治

冒暑,解煩渴。

2.4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含化。

2.5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3 《雞峯》卷五

3.1 組成

百藥煎3兩,甘草1兩,烏梅肉半兩,白梅肉半兩,人蔘1兩半,幹葛1兩半,麥門冬1兩半,紫蘇葉半兩。

3.2 功效

解煩渴,生津液。

3.3 主治

冒暑伏熱,欲渴引飲,口乾無味。

3.4 用法用量

含化1丸,不拘時候。如無百藥煎,以餘甘子代尤妙。

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櫻桃大。

3.6 附註

古今醫鑑》無“紫蘇葉”。

4 魏氏家藏方》卷九

4.1 組成

百藥煎3兩,甘草1兩半(炙),白梅肉(研成膏,搜入衆藥)半兩,榆柑子半兩,烏梅肉半兩,紫蘇子(微炒)半兩,幹葛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訶子(炮,取肉)1兩,人蔘1兩(去蘆)。

4.2 功效

生津液。

4.3 主治

消渴

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含化。

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用好黃蠟熔,去滓,入上藥末火上爲丸,如櫻桃大。

5 御藥院方》卷二

5.1 組成

人蔘2錢,幹葛2錢,紫蘇葉2錢,烏梅肉1錢,木瓜1錢,甘草(炙)1錢。

5.2 功效

生津液,止煩渴,利咽嗌。

5.3 用法用量

每用1丸,綿裹噙化咽津,不拘時候;或新汲水化服亦得。

5.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每兩作30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