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繃帶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í gāo bēng dài shù

2 註解

3 操作名稱

石膏繃帶術

4 適應

1.穩定骨折復位後。

2.脊柱壓縮性骨折

3.關節脫位復位後。

4.關節扭傷韌帶撕裂及撕脫。

5.術後促進癒合及防止病理骨折,如神經吻合肌腱移植韌帶縫合、關節融合固定、截骨術、骨移植關節移植、顯微外科骨髓炎等術後。

6.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後。

7.糾正先天畸形,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等。

8.慢性骨關節病、骨關節感染頸椎傷病等。

9.脊柱手術前、後石膏牀和背心等。

5 禁忌症

1.全身情況差,尤其心肺功能不全之年邁者,不可在胸腹部包紮石膏繃帶。

2.孕婦、進行性腹水忌作胸腹部石膏

3.有直接妨礙病情觀察的特殊情況時。

6 用品及準備

1.物品準備,適當規格石膏繃帶、溫水(35°C-40°C)、石膏刀、撐開器、電鋸、剪刀、針、線、襯墊物(棉墊、棉紙、襪套)、紅藍色鉛筆等。

2.向患者交代包紮時注意事項,並向家屬和本人說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3.非急診情況下,應用肥皂清洗患肢,有創口者應先換藥

7 注意事項

1.在骨隆突處應妥善襯墊,以防皮膚受壓。將肢體置於並保持在所需的位置,用器械固定或專人扶持,直到石膏包紮完畢硬化定型爲止。扶託石膏時應用手掌,禁用手指。

2.纏繞石膏要按一定方向沿肢體表面滾動(切忌用力牽拉石膏卷),並隨時用手掌塑形,使均勻、平滑、符合體形。

3.石膏包紮完畢或待石膏定形後(一般需5-8min),應將其邊緣修理整齊,並修去妨礙關節活動的部分。髖人字石膏石膏心包扎後,應在腹部“開窗”,以免影響呼吸。反折露出的襯墊物邊沿,宜用窄石膏繃帶固定。

4.在易於折斷部位,如關節處,應用石膏條帶加強。移上牀時應防止石膏被折斷,以枕頭或沙袋墊好。石膏未乾固以前,注意勿使骨突處受壓。

5.上石膏後應註明日期和診斷,並在石膏上劃出骨折的部位及形象。

6.石膏定型後,可用電烤架或其他方法烘乾。但須注意防止漏電和燒傷皮膚。對穗形石膏則須翻身烘烤後面。

7.密切觀察病情,如有下列情況應立即劈開石膏進行檢查:①患者肢體蒼白或青紫、明顯腫脹或劇痛及有循環障礙者;②疑有石膏壓瘡神經受壓者;③手術後或開放傷患者有原因不明的高熱,疑有感染者;④有腸繫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者。

8.如因腫脹消退肌肉萎縮致使石膏鬆動,應即更換石膏

9.經常改變體位,並鼓勵患者活動未固定的關節

10.各關節功能位置及固定範圍見表。

關節功能位置及固定範圍

骨與關節功 能 位 置固 定 範 圍
肩關節肱 骨外展45°~55°,外旋15°,前屈30°,肘關節屈90°,肘與前胸平齊,前臂稍旋前肩人字石膏,包括胸、肩、上臂、肘及前臂,女性應托起乳房,以防受壓
關節尺橈一側屈90°,如固定雙側,另一側屈110°,一側屈70°,前臂中立位自腋部起,下達手掌遠側橫紋
關節手 部腕背屈20°~30°,手半握拳拇指對掌位肘下至手掌側橫紋
手指關節指 骨掌指關節屈60°,指間關節屈30°~45°前臂至指
髖關節股 骨一般屈15°~20°,外展10°~15°,旋轉中立位;兩側者,則一側全伸,另一側稍屈;小兒一側亦全伸髖人字石膏,自乳頭至足趾,必要時包括對側髖關節,下達膝上
膝關節脛腓骨屈膝10°~15°,小兒全伸大腿根至足趾
關節跟 骨呈中立位,無內外小腿至足趾
脊柱4以上包括頭頸部腰4以上包括兩側大腿

8 操作後管理

1.在石膏未乾前搬運患者時,注意勿使石膏折斷或變形;須用手掌托住石膏,忌用手指捏壓。患者放於病牀時必須將石膏用軟枕墊好。

2.抬高患肢,注意有無受壓症狀,隨時觀察指或趾端血運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感覺及運動情況;遇有變化,立即報告醫師並協助處理。

3.應設法促使石膏早幹,如採用電烤或通風方法

4.手術後及有創口的患者,如發現石膏被血或膿液浸透,應及時處理,並注意病室衛生,消滅蚊蠅,嚴防創口生蛆。

5.生活上給予幫助,防止糞、尿浸溼石膏,經常保持被褥平整、清潔乾燥,防止發生褥瘡。每日用溫水或乙醇按摩骨突出部位,並用手指蘸乙醇伸入石膏邊緣按摩皮膚

6.患者未能下牀前幫助翻身至少4/d,並提醒或指導患者石膏內的肌肉收縮活動。情況許可時,鼓勵下牀活動

7.冬季應對肢體遠端外露部位(指、趾等)用棉花包紮保溫,但切忌直接烘烤,尤其在血循環不佳情況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