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皮質醇增多症
6.1 病理
1、女性好發(2倍於男性)。
6、電解質紊亂(低鉀、高鈉)。
6.2 麻醉前準備
2、改善營養:高蛋白飲食(可配合以苯丙酸諾龍或丙酸睾丸酮)。
3、胰島素治療:一般無此必要。
4、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術前3-4日開始(如出現血壓劇增、水腫加重等不良反應,可改爲術前臨時給藥)。
6.3 麻醉
1、病人對麻醉藥、肌松藥、鎮痛藥的耐量均低下,病情越重,耐量越低。
4、防止胸、腹部過分受壓影響呼吸。
5、病情較輕、一般情況較好的病人可於連續硬膜外阻滯下進行手術。
6、病情較重、一般情況較差者宜於淺全麻下施行手術。
7、宜充分估計並準備處理插管困難。
8、自誘導開始,始終保持病人氧合良好,尤以插管時爲然。
9、術中血壓波動:首先調整麻醉深度、體液平衡,必要時給以小劑量擬腎上腺素藥配合以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治療。
10、肌松藥宜減量,術後無殘留影響;使用琥珀膽鹼時一般不出現肌顫。
12、雙側腎上腺切除:準備切除對側腎上腺而改變體位時和切下對側腎上腺時血壓可能急速下降,宜事先準備(擬腎上腺能藥、氫化可的松)升壓。
7 嗜鉻細胞瘤
7.1 病理
1、大部(90%)位於腎上腺,其餘位於胸、腹腔椎旁交感神經節及膀胱等部位。
2、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的經常釋放而致高血壓、高代謝、精神緊張、心動過速、怕熱。
3、兒童易發雙側腫瘤,亦易因代謝消耗以致極端虛弱並易被誤診爲“心衰”;多數病人的分泌以去甲腎上腺素爲主,少數則以腎上腺素爲主(術前尿內兒茶酚胺檢查有助於明瞭何者爲主)。
4、易有血濃縮、血容量(絕對或相對)不足。
5、手術和麻醉的難度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其功能的亢進程度、病人的年齡以及病史的長短等因素。
6、腫瘤癌變者術中失血常甚可觀,血流動力波動劇烈;腫瘤囊性變者症狀可不顯。
7.2 麻醉前準備
1、視高血壓的程度和波動情況以酚苄明(口服)或苄胺唑啉(靜脈滴注)使血壓控制於適當(較正常爲高的)水平。
2、改善血容量,糾正血濃縮。
3、改善營養狀況。
4、備有足夠的庫血。
7.3 麻醉
1、開放靜脈兩處(上肢及下肢各一處),升壓及降壓藥置入注射內隨時待用。
2、術前充分鎮靜。
3、採用連續硬膜外複合氣管內全麻進行麻醉,亦可只行氣管內全麻(前者可提供降壓和肌松的基礎)。
4、誘導前做好控制性降壓的準備。
7、插管後調整硬膜外阻滯的平面(劑量)使血壓適當下降並穩定。
8、必要時可給以適量肌松藥以求得滿意的肌松。
9、間接測壓的病例,必要時每1-2分鐘測壓一次。
11、使用α阻滯藥而致心動顯著過速時可給予小劑量的β阻滯藥(例如心得安0.1-2.0mg).
12、鉗閉腺體主要血供之前停止降壓並準備升壓。
13、切除腺體主要血供之前停止降壓並準備升壓。
14、病情較輕者只要體液調節合適即未必需要或只需少量升壓藥即可維持血壓穩定。
15、術後血壓過低或波動激烈:調整血容量;心動過速突出且血壓到提升者(β型腫瘤),升壓藥中試加入腎上腺素:升壓藥中加入氫化可的松。
16、術後多汗、低血壓、煩躁:檢測血糖,及時治療或除外低血糖。
7.4 術前未知曉的嗜鉻細胞瘤
1、病人患有未被診斷出的嗜鉻細胞瘤而進行其它手術。
2、麻醉和術中可出現(與手術病情無關的難以解釋的)血壓急劇波動;嚴重時呆出現高血壓危象並伴有體溫升高、紫紺、心力衰竭等症狀。
3、未獲及時正確處理者術後死亡可高達50%。
4、麻醉、手術時如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檢查嗜鉻細胞瘤好發部位(探查時血壓急劇波動)。
6、未能查出腫瘤但血壓仍急劇波動:麻醉仍按嗜鉻細胞瘤者處理。
7.5 附錄
1、苄胺唑啉(regitine):
(1)其它商品名:酚妥拉明(phentolamine)。
(2)藥理:α受體阻滯藥,主要阻滯α2受體,也能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骨使之鬆弛;並不影響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肌的作用,故於擴張血管降壓的同時心肌收縮力可增強、心率增速;作用時間較短(一次注射後1-5分鐘起效,持續10-15分鐘)。
(3)臨牀應用:靜脈一次注射(5mg)並觀察血壓變化作爲嗜鉻細胞瘤的輔助診斷手段,一次靜脈注射抑制高血壓陣發,術前靜脈靜注以免血壓過分升高或波動,術中分次或連續滴注控制血壓;術前口服藥控制血壓療效欠佳,甚少應用。
2、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
(1)其它商品:dibenzyline。
(2)藥理:起效慢、作用強烈、作用持續時間長的α受體阻滯藥,主要阻滯α1受體,與受體結合後不易解離,一次給藥後作用可持續3-4日,一週內不用作靜脈注射;用於腫瘤功能較亢進的術前準備可口服10mg,每日2-3次,並密切觀察血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