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積

積聚 中醫內科學 五積 中醫學 中醫古病名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èn jī

2 註解

腎積爲古病名[1]五積之一[1]。又名賁豚。證見腰脊引痛,少腹裏急口乾咽腫,目視䀮䀮,健忘,色黑等。《難經·五十四難》:“腎之積,名曰賁豚。”《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飢則見,飽則減,少腹裏急口乾咽腫傷爛,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治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見《證治準繩·雜病》)[1]

3 關於積聚

積聚(abdominal mass[2]、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3])爲病名[4]。是指以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4]。見《黃帝內經靈樞·五變》。

積聚爲積病與聚病的合稱[4]。腹內結塊,固定不移,並伴脹痛刺痛爲特徵者稱爲積[4]。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爲特徵者稱爲聚[4]。積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機:積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乃爲髒病;聚是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屬氣分,乃爲腑病[5]

積爲髒病,髒有五,聚爲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積六聚之名[5]

積和聚在病情和病機上雖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機相關,故並而討論[5]

積聚癥瘕痃癖等證相類似[5]

醫學入門》等書有以積聚爲男子病癥瘕爲女子病[5]。又有從部位區分者[5]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見於胸膈間,是上焦之病;痃積滯見於腹內,是中焦之病;癥瘕見於臍下,是下焦之病。……故積聚痃癖痞,多生於男子,而女子偶患之;癥瘕多生於女子,而男子偶患之。”

詳見積聚條。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1.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7-19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