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樣肉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àng pí yàng ròu liú

2 概述

上皮樣肉瘤爲一獨特而罕見的腫瘤組織來源尚不明,1970年由Enzinger首次報告。

3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三個主要特點是產生嗜銀纖維的上皮樣細胞,形成許多膠原纖維圍繞的上皮樣細胞結節,以及結節中央變性壞死

4 治療措施

本瘤局部複發率高,有報告達80%,另外有10%~30%的引流區淋巴結轉移,所以提倡局部行廣泛切除,並考慮行引流區淋巴結清掃。

化療、放療無效,由於此瘤較少見,尚有待於臨牀的總結。

此瘤生長緩慢,術後10年生存率達50%,也有文獻報告術後23年發生轉移尚生存的病人。

5 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 表淺性腫瘤,1至數釐米不等,深在的可與筋膜、腱等附着,切面灰白色、出血壞死相間。

2.鏡下所見 主要特徵是上皮樣瘤細胞結節狀排列,結節中央呈退變壞死。瘤細胞呈多邊形,肥胖梭形或大圓形,胞漿深伊紅色或淡染,核圓形、染色深淺不等。亦可呈泡狀,常有輕度到中度的多形性。

6 臨牀表現

好發20~40歲,四肢末端多見,文獻報告一半發生於手部,最初的發現是皮下1cm左右直徑的無痛結節,2~3個月後破潰,出現潰瘍,漸向深部浸潤,沿筋膜肌腱神經浸潤

治療上皮樣肉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