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寒下熱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àng hán xià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syndrome of upper cold and lower 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上寒下熱證證候名。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熱的證候[1]

寒證八綱之一[2]。指外感內傷所致的寒性證候[2]。即寒邪侵襲,或陽虛陰盛,以惡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臥,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脈緊或遲等爲常見症的寒性證候[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寒。”《醫學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寒證表寒證裏寒證虛寒證寒實證之分[2]

熱證指由於六淫外邪引起或陽氣亢盛而出現的熱性證候[3]。即熱邪侵襲,或陽氣亢盛,以身熱煩躁,面目紅赤,脣紅而幹,咽燥口渴,喜冷飲,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熱性證候[3]患者陽熱有餘或陰津不足[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熱。”《醫學心悟》:“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入裏化熱;或七情過激,鬱而化火;或飲食不節,積蓄爲熱;或房室勞倦,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4]。臨牀主要表現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乾燥、脈數等[4]。治宜清熱瀉火(或清熱養陰[4]熱證表熱證裏熱證虛熱證寒熱證之分。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8.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0.

治療上寒下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