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要
真要正确、珍贵的理论、方法或技能。《素问·天元纪大论》:“谨奉天道,请言真要。”王冰注:“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
急者缓之
急者缓之为治则之一。指对拘急强直的病症,运用使其平息缓解的方法治疗。如因肝肾不足,阴布潜阳所致的抽搐,用滋补肝肾、熄风渚阳的方法进纾治疗。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失论》。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项强、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展缓弛。具体治法应辨证论治。
-
使药
概述:使药(envoydrug)是指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下迫
下迫为病状名,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类经·疾病类》注云:“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
-
嘻嘻
嘻嘻喜笑轻率自得貌。《素问·至真要大论》:“粗工嘻嘻,以为可攻,言热未已,寒病复起。”
-
异者从之
异者从之治疗学术语。指主客气不同时,用从治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必要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
远者偶之
远者偶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用药法则。对病变部位在下在里,或在病程较长的病证,应使用药味较多或药性较猛的方剂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注:“远者为下为阴,用其重而急也。”
-
右间气
右间气为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右侧的二气。参见间气:间气为六气分治,在上者谓之司天,在下者谓之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左右,称为间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又“间气者,纪步也。”谓间气以步为纪。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
幽明
幽明气象学术语。太阴与少阴交尽,为阴之极,所以叫幽;太阳与少阳合明,为阳之极,所以叫明。幽明的交替变化,形成寒暑的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
饮
悬饮是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阴中
阴中为人体器官名。指外生殖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为阴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诸禁鼓栗
诸禁鼓栗指各种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
诸痉项强
诸痉项强指各种拘急挛缩,颈部强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腰脽
腰脽人体部位名。指腰部及臀部。《素问·至真要大论》:“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利。”
-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左间气
左间气为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左侧的二气。参见间气:间气为六气分治,在上者谓之司天,在下者谓之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左右,称为间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又“间气者,纪步也。”谓间气以步为纪。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
壮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水,以制阳光。”
-
注泄
注泄病名。大便泄下如水下注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水泻。又称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详水泻条。
-
注下赤白
注下赤白证名。便下脓血粘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医略十三篇·痢疾》谓本病乃风湿相火伤于阴络,血液化为赤白,即痈疽化脓之意。详见赤白痢条。
-
诸转反戾
诸转反戾指各种转筋、肢体曲屈、角弓反张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
诸胀腹大
诸胀腹大指各种胀满腹大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
诸躁狂越
诸躁狂越指各种躁动、发狂、举止失常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
诸阴之反
诸阴之反指各种阴寒证象与其病本质相反的情况,犹言真寒假热证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阴之反,其脉如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
诸逆冲上
诸逆冲上指各种气逆上冲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
诸呕吐酸
诸呕吐酸指各种呕吐、吐出酸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诸厥固泄
诸厥固泄指各种气逆兼见二便不通或泄泻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
抑者散之
抑者散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对郁积壅滞的病证采用行散的治疗方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
喜呕
喜呕病证名。即善呕。《素问·至真要大论》:“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
-
诸寒收引
诸寒收引指各种寒冷踡曲收缩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
诸风掉眩
诸风掉眩指各种振掉眩晕的风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诸病有声
诸病有声指各种肠鸣腹胀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
重方
复方:重方是复方的古称,指古代七方中两方及两方以上组成的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剂:重方即重剂,为十剂之一。《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水石皆镇重也。
-
中外
中外即内外,代表疾病在表在里的不同部位或阶段,也泛指发生在内脏或体表的两类疾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之中外,何如?”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治保
治保治疗学术语。指药物治病祛邪与保真扶正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鹜溏
注解:鹜溏为病证名。又名寒泄、寒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
-
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刺热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④脉躁,指脉搏急疾。《素问·奇病论》:“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卫生宝鉴·补遗》:“躁为躁愦,皆为热证。”
-
躁烦
指先躁后烦的证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呕逆躁烦…”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内热多烦,外热多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伤寒躁烦,有属热属实者,多系太阳病误下,邪热壅于胸膈所致。参见躁、烦躁、阴躁条。
-
燥者濡之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燥证要用滋润的方药治疗。内燥是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治宜滋阴润燥;外燥为秋天燥气所伤,又分温燥、凉燥两种,温燥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凉燥宜轻宣温润。
-
刘河间伤寒三书
概述:《刘河间伤寒三书》为医学丛书。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书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整理归纳为五运、六气主病十一条病机,共277条。作者长于应用寒凉清热解毒之法,故本书在研究《内经》病机理论和医疗方法、途径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衰之以属
衰(cuī,音崔)之以属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根据病气属性治疗,使病邪消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收引
概述:收引:1.症状名;2.运气学说术语。引,拘急。收引即筋脉、形体拘挛之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类经》十三卷:“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参拘挛条。马莳注:“岁金太过,为坚成之纪…收引者,阳气收敛而阴气引用也。”张志聪注:“岁金太过,名曰坚成。
-
佐药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