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醫學分科 中醫學
shāng hán kē
傷寒科爲明代醫學分科的一種[1]。早在北宋時,傷寒課程就列入醫學生學習科目。明太醫院內共設十三科,傷寒爲其中之一,是專門治療外感疾患的,類似於現代內科中設置的某些專科[1]。
參見十三科:十三科爲我國古代醫學分科情況[2]。元、明的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爲十三科[2]。元代十三科爲: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鍼灸、祝由、禁[2]。明代十三科爲: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鍼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2]。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設了痘疹科,改瘡瘍爲外科,接骨爲正骨,去金鏃、祝由與按摩等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