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
中医·伤寒:外感热病·伤寒:伤寒(typhoidfever、exogenousfebriledisease)为病名。泛指外感热病。《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肥达氏反应
肥达氏反应化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别名:伤寒杆菌凝集试验英文缩写:WR参考值: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曾注身接种伤寒疫苗者。副伤寒凝集价A1:80,B1:80,C1:80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
-
正伤寒
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
伤寒肠穿孔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症状体征:已经确诊为伤寒病的病人,突然发生右下腹痛,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并伴有明显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征象,X线腹部透视或拍片发现气腹,诊断多不困难。
-
伤寒的肥达氏试验
化验结果意义:本试验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6)约有(0.10)10%的伤寒病人始终不出现Widal阳性反应,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在发病早期已大量应用过氯酶素,有的是由于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的可能是轻型感染,个别人可能由于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或老弱、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
热病
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
类伤寒
《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如冬温、湿温、中寒、时行寒疫、风温、暑病、痉病、伤食、脚气等均属类伤寒范畴。《伤寒绪论》卷上以杂证发热为类伤寒,“类伤寒者,诸凡杂证发热,皆发于里,夜甚于昼;惟伤寒为表邪,郁发于外,而昼夜俱热也。”参见伤寒、温病等有关各条。
-
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伤寒著作。宋·朱肱撰于1108年。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全书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一-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六-十八,载各家伤寒方,计126首;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伤寒论》较早的一部著作。
-
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伤寒著作,又名《伤寒保命集》,二卷,金元·张璧撰。书中分述伤寒六经病证,伤寒主方,变方及其适应证。辨别伤寒与温病,介绍伤寒症候的刺法,伤寒杂证,伤寒传变诸证和一些较常见的内科杂病的证治。此外并介绍妇人伤寒、某些妇产科及外科病证的证治。后编入《济生拔粹》中。
-
王梦祖
王梦祖为清代医家,字竹坪,陕西蒲城县人。尝评历代伤寒注家,赞王叔和阐发张仲景义旨大有功绩,而斥方有执、喻嘉言“往往滋疑”,又谓王纶《伤寒参戒》、李子建《伤寒十劝》为不经之说。曾以古代医经为基础,参考医书近百种,结合个人经验,著成《伤寒撮要》四卷,书分一百二十四面,计二百六十四方。
-
过经
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王寔
王寔为宋代医家,字仲弓,颖州(今属河南)人。博学多闻,尤长于医。系名家庞安时之高弟。发明隐奥,恐不易理解,又取其简直明白、读而可知者,集为《伤寒治要》,亦无存。尝以百病以伤寒最急,故著有《伤寒证治》三卷,另有《局方续添伤寒证治》,未见行世。
-
伤寒Vi多糖菌苗
药品说明书:作用与特点: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伤寒Vi多糖菌苗是用纯化的伤寒菌荚膜多糖制备的、能有效预防伤寒病的一种疫苗。2、剂量:0.5ml/人3、免疫次数:一次使用前检查安瓶,不得有裂缝,安瓶内不应有异物。保存与效期:本品保存于2-8℃,在有效期内使用。
-
肠热症
肠热症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3周,病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
-
罗止园
罗止园(1879-1953年)近代医学家、画家。1949年后曾参与组织北京中医学会。临证中西法并用。研究伤寒有得,尝谓中医伤寒系广义之伤寒,当合治伤寒、温病于一炉,撰有《新伤寒证治庸言》四卷(1946年)。另著有《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桐xx集》、《实验药物学》等,遗稿有《结核证治发凡》、《骨结核实验谈》。
-
尚论篇
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初刻于1648年。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
-
丁琮
丁琮,清代医家(1738~自幼习儒学,后又改攻医学。他与薛凤眉等搜集历代各家对伤寒的注解,进行对比和参订,并著成伤寒注本《张仲景伤寒论一得篇》(1787)十卷,对伤寒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伤寒论》除有原文注释外,还对原方做了修订,多有加减,并对原书之针灸内容进行了发挥,成为伤寒注家中之突出者。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血结胸
概述:血结胸:1.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有血结胸,胸腹痛连腰胁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
-
王丙
王丙为清代医家,字朴庄,吴县(今属江苏)人。尝著《考正古方权量说》,旁征博引,辨析古方书之剂量甚详。著作甚丰,有《伤寒论注》,系其外曾孙陆懋修所校正,另有《脉诀引方论证》、《考正古今权量说》等,于古代药用度量衡制考订颇详。
-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为伤寒著作。宋·许叔微撰。卷数不详。据许氏《伤寒发微论》中记载:“余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伤寒百证歌》也有类似记载。已佚。
-
叶允仁
叶允仁明末清初医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撰有《伤寒指南书》六卷,对张仲景伤寒病之六经脉证,察色诊病,伤寒证治等,均有所论述。但其中有关夹阴伤寒、夹阴中寒等内容,亦受到汪琥等医家之非议。
-
董玹
董玹明末医家。贯履不详。精通运气学说,临床以擅治伤寒证候闻名。他撰有《五运六气详解》,以十二支年份运气,列述天时、民病;又探前人治伤寒之精粹,订正陈长卿《伤寒秘要》、《伤寒五法》等书,被收入《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中(1632年)。
-
粪细菌培养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粪便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色念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难辨梭菌等。革兰阴性菌:有伤寒及其他沙门菌、痢疾志贺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产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弯曲菌等。(2)细菌培养、分离和药敏试验一起进行。
-
伤寒典
《伤寒典》为伤寒著作。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部分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是学习研究伤寒证治的参考读物。现存日本刻本及《景岳全书》本。
-
庞安时
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学家。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世医,其父以《脉诀》教授,嫌浅近不足取。复钻研黄帝、扁鹊脉书,及《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诸书,汇通百家,尤尚《难经》。书中提出温病不能全用伤寒汗下法治疗的新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有所启迪。
-
橘皮干姜汤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橘皮干姜汤:处方: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60克人参30克甘草(炙)60克制法:上药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咳逆哕恶。伤寒初病,但恶寒,不发热,口中和,脉微细而呃逆者。功能主治:胃中虚寒呃逆。主治:胃寒呕哕不食,或吐痰,腹痛兼泻。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胃中有寒咳逆。
-
伤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本试验敏感性强,在发病一周后即可测出明显增高的特异性IgM抗体(早期抗体),有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此外,用高纯度的伤寒桿菌Virulence(Vi)抗原包被反应板,以ELISA法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Vi抗体,如效价在1:20以上,可用来诊断慢性伤寒带菌者以切断传染源。
-
温病阴阳易
概述:温病阴阳易(yinyangexchangeofwarmdisease)是指健康人与温病恢复期的病人交接而发病。症状:《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分类:有阴易、阳易之分。
-
阳易
概述:阳易(yangexchange)为病证名。是指健康女人与伤寒或温病初愈的男人性交而得病。症状:《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分类:有阴易、阳易之分。
-
阴易
概述:阴易(yinexchange)为病证名。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症状:《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分类:有阴易、阳易之分。
-
沙门菌属感染(肠热症)
疾病名称:沙门菌属感染(肠热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沙门氏菌属的分类主要以抗原结构为依据。按照最新分类,全部沙门氏菌分属3个血清型,即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其中肠热症常伴有皮疹。感染了乙型副伤寒杆菌的病人,不常发生皮疹,若有发疹则分布较广泛,躯干、面部、四肢都可发生。
-
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伤寒邪传厥阴,阴阳消长的一种临床表现。由阴阳胜复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论条辨》:“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厥。
-
血结胸证
概述:血结胸证(chestbindingsyndromewithstaticblood)为病证名。是指邪热瘀血互结胸膈,以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杂病
概述:杂病:1.《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症,各种心痛与其兼症的刺法。此外还介绍了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病证。伤寒以外的多科病证·杂病: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伤寒以外的多科病证(以内科病证为主)统称为杂病;后世所说杂病,主要是指伤寒、温病之外的内科病证。
-
程应旄
程应旄清初医家。他汲取喻嘉言、方有执研究整理伤寒条文之长,再行归类条理,阐发己见,著成《伤寒论后条辨》(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1670年),并将《伤寒论》原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三书附于书后,甚便于参检。另有《医径句测》二卷(1670年)介绍《松崖医径》之脉图与图内之方。
-
不传
不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伤寒,正气充足、邪势轻微时,可不向里传变;或病程不论长短,主证主脉不变者,为病邪仍在一经,均称不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伤寒温病著作。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刊于1831年。前二卷以辨析伤寒及伤寒诸证为主,兼论多种温病,俾伤寒温病之辨当有所遵循。并补入《温热论》;卷三列述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证之要;书末附方80首。现存多种清刻本,本书曾附刊于《三家医案合刻》中,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
通变大柴胡汤
《衷中参西》卷五:方名:通变大柴胡汤组成:柴胡3钱,薄荷3钱,知母4钱,大黄4钱。加减:若治伤寒,以防风易薄荷。投以此汤,加生石膏6钱、芒硝4钱,下大便2次,上半身微见汗,诸病皆见轻,惟心中犹觉发热,脉象不若从前之浮弦,而重按仍有力,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恐当下后,易作滑泻,遂以生山药代粳米,连服2剂而愈。
-
陶华
陶华明代医家(1369-约1450年)。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余杭(今属浙江)人。习儒精医,于伤寒尤有研究。著有《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六书》)六卷(1445年),流行较广,颇有影响。此外,尚著有《痈疽神秘验方》、《伤寒点点金书》、《伤寒全生集》等。
-
栀子乌梅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栀子乌梅汤:处方:栀子、黄芩,各二钱。功能主治:治伤寒瘥后不得眠。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活人书》卷十八:方名:栀子乌梅汤组成:栀子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柴胡1两,乌梅肉14个(微炒用)。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生姜3片,竹叶14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温服。
-
郑重光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两卷。
-
医学摘瑜
《医学摘瑜》综合性医书。清·韩永璋撰于1906年。本书摘编作者临证医案、师授家传治验,及研究古代医籍和历代医家学术经验之心得。上卷有内、妇、儿科数十条医案;下卷医论、集方、汤头歌括。本书对伤寒病证的辨析,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以及伤寒、温病治疗要领,有简要的论述。现有光绪铅印本。1918年石印本。
-
妙香圆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时疾伤寒,解五毒,治潮热、积热,及小儿惊俌,百病等疾,并皆治之。用法用量:如治潮热、积热,伤寒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圆,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逆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下;
-
钱潢
钱潢清代医家。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精研《内经》、《伤寒论》,认为仲景之方,无能愈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
-
太一流金大道散
《幼幼新书》卷十三引《灵苑》:组成:踯躅花1钱半,肉桂1钱半,干姜1钱半,附子(生)1钱半,细辛2钱,朱砂2钱,皂角(肉炒)2钱,藜芦2钱,牡丹皮4钱。用法用量:气厥及厕上中恶,卒中或厥诸疾,不醒人事,手足搐搦,戴目闷绝,及元气、血气上冲,痛闷欲绝者,头风夹脑风,伤寒不解者,吹鼻内,大人1字,儿半字,嚏效。
-
仲景存真集
《仲景存真集》为伤寒著作。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
-
坏伤寒
见《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
-
马冠群
马冠群即马良伯。马良伯为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伤寒集注》、《伤寒类编》各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