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科
概述: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咽喉科:宋代未独立设咽喉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禁科: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伤寒科
伤寒科为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早在北宋时,伤寒课程就列入医学生学习科目。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正骨科
正骨科为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杂医科
概述: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小方脉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祝由科
祝由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元代及明代早期用祷告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产科
为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此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医学分为九科时,产科已成为一科,元丰改制后的九科中仍有产科的设置。元代产科中包括妇人杂病,实际上是妇产科。清初十一科中也设妇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取消。
-
咽喉科
咽喉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又名喉科、喉咙科、咽喉口齿科,是治疗咽喉疾病的医学专科。唐代,咽喉科的内容归入耳目口齿科中,宋代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始将咽喉独立作为一科,当时医学分十三科。在此前后,咽喉都与口齿并为口齿咽喉科。元、明时期医学分十三科,咽喉科独成一科。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疮疡科
疮疡科明、清时期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其中疮疡独成一科,清代沿袭,也设有此科。疮疡科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疮等疾病。参见十三科条。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绛雪园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医方著作。清·王子接撰。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系将《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予以分类)、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
-
千金方养生书
《千金方养生书》为《世医得效方》四库全书本末的附加。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针灸科
针灸科为中医学分科之一。指以针刺、艾灸等手段治疗疾病的科目。针灸治病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均设有针灸科。一直沿袭至今。针灸疗法由来已久,唐代始设针科,宋代设针兼灸科,元、明两代均设有针灸科,清朝前期也设针灸科,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太医院中取消针灸科。参见十三科条。
-
风科
风科为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九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为次于大方脉的科目。宋、元均设有风科。宋元时期,医家特别强调风邪在致病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风科。
-
眼科
眼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眼病的医学专科。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在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的设置。元、明、清三代沿袭均设眼科。参见九科、十三科条。
-
世医得效方
概述:《世医得效方》为中医方剂著作。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按摩科
按摩科古代医学科目名。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唐六典》)。唐代太医署中仍设按摩科,并在该科置博士,下设师、工、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按摩科的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即按摩和正骨两项任务。明代医学分十三科,按摩独成一科。
-
叶其蓁
叶其蓁清代医家。字杏林,号困庵、抱乙子或抱乙山人。南汇(今属上海市)人。工诗文,精研理学,后转而攻歧黄之学,专长幼科。著述甚丰,有《幼科指掌》五卷、《女科指掌》五卷、《诸科指掌》(或称《十三科指掌》),其体例系仿《千金方》而作。尚有《疫疠脉镜》。其子蕉村等,亦为名医。
-
金镞科
金镞科明代医学科目名。参见金痉肿科条、十三科条。
-
金疮肿科
金疮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战伤金创类疾病的医学专科。属于战伤、外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称金镞兼书禁科。元代称金疮肿科。明代称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历代多称金疮或金镞。参见十三科条。
-
十三科古方选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医方著作。清·王子接撰。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系将《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予以分类)、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