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ovate tylophora root and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三十六蕩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 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Steud.的根及根莖。分佈雲南、廣西、廣東、臺灣[1]。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1.治咳嗽哮喘,跌打腫痛,風溼骨痛,胃痛,腹痛。煎服:3~9g。[1]
3.5 使用注意
3.6 化學成分
本品含生物鹼、黃酮苷、揮發油和單糖。生物鹼爲娃兒藤寧鹼、娃兒藤定鹼、異娃兒藤鹼[1]。
3.7 藥理作用
水煎劑及非水溶性總生物鹼對小鼠腹腔注射均有鎮咳作用。非水溶性總生物鹼在體外對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及甲型鏈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娃兒藤寧鹼等有抗癌作用[1]。
4 《*辭典》·三十六蕩
4.1 出處
《南寧市藥物》
4.2 拼音名
Sān Shí Liù Dànɡ
4.3 別名
老君須;雞骨香、雙飛蝴蝶(《南寧市藥物志》),土細辛、藤葉細辛、哮喘草、關腰草、芒尾蛇、毛管細辛(《廣西中藥志》),三十六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落地蜘蛛、落地金瓜(《廣西中草藥》)。
4.4 來源
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的根及根莖。冬季挖取根部,抖去泥沙,曬乾。
4.5 原形態
多年生藤本,長達數米。莖圓柱形,密被倒生細柔毛。單葉對生;長卵形,長2.2~6.6釐米,寬1.4~3.8釐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緣,兩面密被短柔毛,中脈兩面凸起;葉柄長O.4~1.4釐米,密被短毛。聚傘花序腋生,被毛倒生;苞片錐尖,綠色;花萼淡黃綠色,被長毛,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平展,徑約6毫米,內面暗紫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外面色較淡,疏生短柔毛;副花冠具細小的鱗片5枚,肉質;雄蕊5,花絲連成筒狀,包圍雌蕊,紫色,花葯2室,頂端有白色腎形薄膜1片;子房上位,花柱短,連合,柱頭盤狀。菁莢果2,長達10釐米,具宿萼。種子多數,扁卵形,先端有白色長毛。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4.6 生境分佈
生於山野或路旁。分佈雲南、廣西、廣東等地。產廣西、廣東等地。
4.7 性狀
根多數,叢生,呈細圓柱形,長3~17釐米,徑約1毫米,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下部往往折斷;根莖短,頂端有殘留的莖基。質脆,易折斷,皮部帶白色,木部淺黃色。
4.8 化學成份
4.9 性味
4.10 功能主治
《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傷,喘咳,風溼痛。"
4.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4.12 注意
孕婦及體弱者慎服。
4.13 附方
①治哮喘頑痰:三十六蕩五錢。煎水服。痰吐出後,以大薊四錢,金不換五至八錢,小羅傘三錢,煲豬肉食。(《廣西中藥志》)
②治毒蛇咬傷:三十六蕩鮮品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4.14 臨牀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三十六蕩全草加水濃煎成1:2煎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飯後服。或用複方三十六蕩片劑(三十六蕩全草1份,小葉榕3份,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片,飯後服,10天爲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據觀察服用三十六蕩煎液三個療程的146例,有效率爲78.1%,其中近期控制佔14.3%,顯效佔23.2%;服用複方片劑三個療程的261例;有效率爲87.7%,其中近期控制率佔5.7%,顯效23.7%。兩種劑型對單純型的療效均高於喘息型。從臨牀實踐中,證明此藥確具止咳、祛痰作用,但常致嘔吐。此後曾從三十六蕩中提取出總鹼Ⅱ,與葫蘆茶浸膏配成糖漿,每30毫升相當於三十六蕩原生藥2錢,葫蘆茶原生藥1兩。成人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爲一療程。據120例三個療程的觀察,近期控制24例(佔20%),顯效49例(佔40.3%),有效率較煎液或片劑均高,而且大大減少了嘔吐。如以葫蘆茶與三十六蕩同煎,也能降低嘔吐的發生率。
4.15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