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鈴子

中藥材 理氣劑 補益劑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ān líng zǐ

2 英文參考

pair vetch root or leaf[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三鈴子

三鈴子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藥物》,即《救荒本草》記載的歪頭菜之別名[1]

3.1 別名

歪頭菜三鈴子野豌豆、豆菜、草豆、兩葉豆苗[2]

3.2 來源及產地

豆科植物歪頭菜Vicia unijuga A. Br.的根或嫩葉。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2]

3.3 性味

甘,平[2]

3.4 功能主治

補虛,調肝。治勞傷。[2]

3.5 用法用量

根,15g,水、酒各半煎服。頭暈,嫩葉9g,蒸雞蛋喫;胃痛,體虛浮腫,煎服:9~15g[2]

3.6 化學成分

葉含大波斯菊苷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2]

4 《*辭典》·三鈴子

4.1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4.2 拼音名

Sān Línɡ Zǐ

4.3 別名

野豌豆、豆菜(《貴州民間藥物》)。

4.4 來源

豆科植物歪頭菜的根或嫩葉。秋季採收。

4.5 形態

歪頭菜(《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幼枝被淡黃色柔毛。羽狀複葉互生;小葉2枚,大小形狀變化很大,卵形至菱形,長2.5~11釐米,寬1~5釐米,先端鈍而有細尖,基部楔形,邊緣粗糙;葉柄短;卷鬚不發達而變爲針狀;托葉狹菱形,邊緣具稀疏粗齒。總狀花序腋生;萼斜鍾狀,萼齒5。三角形,下面3齒高,疏生短毛;花冠紫色或紫紅色,旗瓣提琴形,先端微缺,長約15毫米,翼瓣先端鈍,下部有耳和爪,長約13毫米,龍骨瓣曲卵形,有耳及爪,與翼瓣等長;子房具柄,花柱上部有毛。莢果狹矩形,兩側扁,無毛,長2.5~4釐米;種子扁圓形,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9月。

4.6 生境分佈

生於草地、山溝、林緣或向陽的灌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4.7 化學成份

葉含大波斯菊甙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4.8 性味

性平,味甘。

4.9 功能主治

補虛。治癆傷、頭暈

4.10 附方

①治癆傷:三鈴子根五錢。蒸酒一兩,每日服三次。

②治頭暈三鈴子嫩葉三錢。蒸雞蛋喫。(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4.11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