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蟲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ān chóng

2 英文參考

three kinds of parasito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三蟲指小兒三種常見的腸寄生蟲病,即長蟲赤蟲、蟯蟲[1]。《諸病源候論》卷五十:“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

4 蛔蟲病·三蟲

蛔蟲病爲病名。蛔蟲又名蚘、長蟲、蚘蟲。狀如蚯蚓寄生小腸內。靜止時無自覺症狀。在初期或有發熱咳嗽。腸蛔蟲病時,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流涎腹痛,易激怒,夢驚,夜間磨牙,鼻癢,偶有驚厥等症。蛔蟲具有一種鑽入各種孔道的特性,當腸內發生某些對蛔蟲生活不良的條件時,其活動能力增加,擾動時腹痛陣發,如蟲多可引起腸梗阻,竄入膽道,可引起膽道蛔蟲症。治療以驅蛔蟲爲主。宜用烏梅丸膽道蛔蟲症,治宜先安後驅;腸梗阻則應配合通利腑氣,當蛔蟲驅去以後,再予健脾驅蟲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異功散加減[2]

5 蟯蟲病·三蟲

蟯蟲病爲病名。蟯蟲,九蟲之一。出《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太平聖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兒蟯蟲者,此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蝸蟲狀,亦因臟腑虛弱而致發。”其蟲寄生於腸下,晚間爬出肛門產卵,而致肛門奇癢。病久長期抓癢而致肛門周圍炎症溼疹,並有面色萎黃,易怒,嗜食指甲等。治以殺蟲止癢爲主。內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劑;外治可用韭菜煎湯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爛成泥狀,加菜油塗拭肛門周圍。肛門溼疹,可用青黛散調黃連油膏外敷[3]

6 薑片蟲病·三蟲

薑片蟲病爲病名。我國地方病的一種,因其蟲形似薑片,故名。蟲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蟲。在東南沿海各省和華中某些地區都有流行,長江以北很少。本病可引起腹痛腹瀉浮腫貧血症狀,甚至引起小兒生長發育,但預後一般良好,薑片蟲驅除以後,患者迅速恢復。若反覆感染又不治療,可導致重度營養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險。本病因食生菱角荸薺等吞入薑片蟲的囊蚴所引起。成蟲寄生腸道上部,上犯胃氣,下擾腸道,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等症。治療用檳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須另服瀉藥,連用2~3天。病情嚴重,氣血虧虛者,則宜補脾胃,先服參苓白朮散;待全身症狀改善後,再予驅蟲[4]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