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功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生姜3片,酒、水各半盏,煎至7分,温服;《万病回春》卷七方之异功散:组成:当归1钱,川芎1钱,人参(减半)1钱,黄耆1钱,白术(去芦)1钱,白茯苓(去皮)1钱,诃子(煨,取肉)1钱,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1钱,半夏(姜汁炒)1钱,厚朴(姜汁炒)8分,肉桂8分,小丁香7枚。
-
十二味异功散
《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别名:陈氏异功散、异功散、神应异功散组成:木香3钱半,官桂2钱(去粗皮),当归3钱半,人参2钱半,茯苓1钱,陈皮2钱半,厚朴2钱半(姜制),白术2钱,半夏(姜制)1钱,丁香2钱半,肉豆蔻2钱半,附子(泡去皮)1钱半。表虚里实,独用生姜,里虚表陷,姜、枣并用。
-
小儿脾病证治
小儿脾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宜芳香化湿,散寒健脾,用藿香正气散。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气下陷,少气懒言,宜补中举陷,用补中益气汤。《育婴家秘》:“脾热者泻黄散;胃热者人参白虎汤;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散、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者消积丸、保和丸;
-
内衄
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若心经火旺,痰中带血丝,治宜清心为主,佐以清肺化痰,可用导赤饮加黄连、丹皮、血余、蒲黄、天冬、寸冬、贝母、茯苓,或用太平丸等方(见《血证论》)。
-
小儿五脏病证
小儿心病证治:小儿心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汤。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胃寒者理中丸;
-
异香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异香散:处方:石莲肉(去皮)一两,蓬莪术(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六两。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鸡鸣录》卷上:组成:无名异1钱,地骨皮1钱,麝香3分,没药(去油)3钱,乳香(去油)3钱。主治:肾气不和,腹胁膨胀,痞闷噎塞,喘满不快,饮食难化,噫气吞酸;
-
九味异功煎
别名:九味异功散处方:人参2-3钱,黄耆(炙)1-2钱,当归2-3钱,熟地2-3钱,炙甘草7分-1钱,丁香3-5分或1钱,肉桂1钱,干姜(炮)1-2钱,制附子1-2钱。功能主治:痘疮,寒战咬牙,倒陷,呕吐泄泻,腹痛虚寒。如泄泻腹痛,加肉豆蔻(麸炒)1钱,或加白术1-2钱。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外治异功散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别名:外贴异功散组成:螌蝥4钱,真血竭5分,制乳香5分(去油),制没药5分(去油),上麝香3厘,全蝎5分,大元参5分,上梅片3厘。主治:喉症肿痛。制备方法:班蝥去头翅足,糯米拌炒黄后,去糯米。用药禁忌:孕妇忌用。此法从外拔出内毒,药虽峻厉,用法甚妥,真救急之良方也。
-
大异香散
别名:大异功散处方:京三棱半两,蓬术半两,青皮半两,陈皮半两,半夏曲半两,藿香半两,北梗半两,益智仁半两,枳壳(制)半两,香附(炒)半两,甘草(炙)3分。功能主治:积聚胀满,早食暮不能食。用法用量:大异功散(《医钞类编》卷九)。
-
小儿诸虫
小儿诸虫为病证名。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不食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
-
不能食
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有虚痰者,六君子汤。”
-
形瘦过期经行
形瘦过期经行病证名。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指形体消瘦之妇女患经行错后病。多因气血不足,形体消瘦,胞脉血虚不能按时而至,而致经行错后。或因脾胃虚弱食少者,亦导致气少血衰而过期经行。气血不足者宜大补气血,用十全大补汤;脾胃素弱者,宜健脾益气养血为治,方用异功散合芎归汤,兼服地黄丸。
-
吐乳泻青
吐乳泻青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青色的证候。多因患儿感受寒邪,伤及脾胃,肝气逆乱,上扰于胃则吐乳,下扰于肠则泻青。治宜补脾平肝。用异功散加肉桂、白芍。
-
少食易饱
少食易饱为病证名。脾胃受纳不佳的病证。出《幼科发挥》:“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用异功散合小建中汤加减。
-
三焦咳
治宜异功散、通理汤、木香顺气散、七气汤加黄连、枳实等。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气痹
《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不能食者,用异功散加郁金、香附;
-
疟后黄
疟后黄病证名。患疟后面黄肤黄而目不黄的病证。《证治要诀》卷十:“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治宜益气健脾,用异功散加黄芪、扁豆。本证见于疟疾后贫血。参见疟黄条。
-
钱乙
父钱颖,善医,东游海上不返。钱氏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其理论、临床经验及医案,经阎孝忠加以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约1114年)。
-
疳瘦
疳瘦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并伴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腹凹如舟等。多因乳食停滞化热,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肤所致。治宜消食和气,用异功散或橘连丸和人参粉同服。
-
赤鼻
概述:赤鼻为病证名。小儿脾胃实热所致鼻色赤: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
长虫病
长虫病为病名。即蛔虫病。《诸病源候论·三虫候》:“长虫,蛔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宜用乌梅丸。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长虫
长虫即蛔虫。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宜用乌梅丸。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吐血·脾不统血证
定义:吐血·脾不统血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failureofspleentocontrolblood)是指脾气不足,气不统血,以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血证之一。
-
养脾消积丸
《幼科发挥》卷四:方名:养脾消积丸组成:钱氏异功散加木香、青皮、砂仁、使君子、枳实(炒)、黄连(炒)。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糊丸。《幼科发挥》卷一:方名:养脾消积丸组成:白术1两,陈皮7钱5分,苍术5钱,厚朴(姜汁炒)5钱,枳壳(面炒)5钱,半夏5钱,青皮5钱,神曲5钱,麦芽5钱,山楂5钱,炙甘草3钱。
-
铁刷散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吉氏家传》:方名:铁刷散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炙)半两,细辛半两,石膏1分,葶苈1分,青皮1分,杏仁12个。用法用量:夹惊伤寒,先下异功散2服,紫苏、木瓜汤煎,后以此药半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4分,温服。头面有汗解。《鸡峰》卷十八:方名:铁刷散组成:白术皮(不犯铁器)。
-
五味异功散
概述:五味异功散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三,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记载的异功散。别名:五味异功散组成: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功能主治:功能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小儿虚冷病。
-
外科调胃法
概述:外科调胃法(stomach-harmonizingmethod)又称外科养胃法。如益胃汤。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
胃咳
胃咳病名。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证见呕而咳,甚则吐蛔。《素问·咳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治宜和胃降逆驱虫,用乌梅丸、异功散加川椒、乌梅、加味二陈汤等。参见脾经咳嗽条。
-
虚痞
脾胃虚衰,嗳腐吞酸者,可选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中焦虚寒,温运无力者,可选温胃饮或理中汤;病因病机:《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分类: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心虫病
见《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心虫曰蛔。”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
-
小儿积证
《幼科金针》:“小儿积证,多因哺乳失调,过食生冷油腻硬物,脾土受伤,停于中脘,或为风寒所感,或夜卧失盖,以致积气停留,面黄腹胀,往来潮热,口渴神倦,多睡少食,肚热脚冷,大便酸臭,小便短涩者,伤积也。治标,积滞轻用保和丸加减,积滞重而大便秘结不通者,用小承气汤攻下宿食;
-
伤饱
伤饱为病证名。食物停滞不能消化的证候。小儿脾胃嫩弱,乳食失调,致伤脾胃,食积滞于内,六淫病邪侵于外而致。肝气盛者,宜平肝。消食可选用平胃散,保和丸之类;如食积既去而热不退,或作呕吐,食少者,用异功散;胁胀少食,善怒便青,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手足冷加炮姜,木香;体瘦潮热口干,大便不调,用肥儿丸。
-
三虫
概述:三虫指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即长虫、赤虫、蛲虫。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
-
继病
继病病证名。又名交乳、交奶、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所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宜先用保和汤消乳积,再用龙胆泻肝汤清热,继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胃。
-
补脾和中丸
处方:钱氏异功散1两,加青皮1钱,砂仁1钱,使君子肉1钱。制法:另取神曲作糊为丸。功能主治:病后食少形瘦者。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摘录:《育婴秘诀》卷二
-
产后痞满
概述:产后痞满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素有胃气虚弱,产后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胃失和降所致。症状:症见胃脘部痞满不舒。治疗:治宜健脾益气,消食行滞。方用异功散。
-
追魂散
处方:五灵脂,三两。功能主治:治瘫缓风。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两沸服,继服小续命汤。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吉氏家传》:方名:追魂散组成:白丁香3钱,轻粉3钱,官桂(去皮)3钱。来日取下所伤物,用异功散煎紫苏、冬瓜汤调下,3服和气。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瘫痪。
-
加味钱氏异功散
处方:异功散加川苍术、香附子、白芷。功能主治:气虚之人腹痛,不可下者。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保命歌括》卷三十一
-
不思食
不思食为病证名。又名不嗜食。《赤水玄珠》:“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临床分虚、实两证。偏实者,多因乳食停滞,治宜消食化滞,用平胃散加减;偏虚者,多因体质虚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异功散加山楂、麦芽。
-
泄痢发搐
泄痢发搐病证名。《幼科发挥》:“泄泻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后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可见于中毒性痢疾迁延难愈者。治宜调脾健胃,用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山药。
-
和中化饮热方
处方:茯苓4钱,焦于术2钱,广皮1钱5分,炒谷芽3钱,姜连8分(研),炙香附2钱,壳砂8分(研),炒神曲2钱,党参2钱,生甘草8分。主饮食减少,胸满痰多,吞酸作呕,虚寒胃痛;肺胃有热,咽喉肿痛。方中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之药甚多,加入黄连、青果及消食之味,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中,又具清热之力。
-
小儿偏风
小儿偏风为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证,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因脾胃气虚而风内动者,治宜培土熄风,用异功散加钩藤、桑枝;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津液不足者,治宜益胃生津,用白术散加减。
-
天吊风
天吊风为病名,出自《医学正传》。即慢惊风。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钩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
惊泻
惊泻病证名。小儿惊搐,并见泄泻。《证治准绳·幼科》:“惊泄,粪青如苔,稠若胶粘。”多由小儿脾胃虚弱,外受惊恐所致。治宜镇心抑肝,和胃消食。用四君子汤、异功散之类,勿用峻攻之药。
-
恶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证见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恶食,头痛,发热恶寒而身不痛。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医碥》卷二)。虚者乃因脾胃气虚,兼见身体倦怠,面色萎黄诸证,用异功散,大剂参术以健脾和中。有伤食恶者,宜消化以助脾。
-
产后吞酸
概述:产后吞酸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庄复严《妇科百辨》:“妇人产后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二陈汤。”亦有产后胃弱,过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谷而致嗳腐吞酸、纳呆腹胀等症。宜消食导滞,用异功散。
-
柑叶定痛散
处方:柑子叶4两,葱白根3两,生姜片2两。功能主治:酒病初发,形如感冒,被医误治,三焦受伤,死血凝结不化作痛,滞注胸膈,大痛不移。用法用量:上共捣烂如泥,用锅烙热,铺盖痛处,白布裹紧,将盐炒热,包烙。随服异功散。摘录:《点点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