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瘤·脾虛痰凝證

中醫證名 肉瘤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òu liú ·pí xū tán ní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flesh tumo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phlegm coagul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肉瘤·脾虛痰凝證(flesh tumo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脾虛痰凝,以瘤體較大,軟如綿,基底寬大,無觸痛,甚至喜溫喜按,常伴面色萎黃精神疲倦,氣短懶言,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緩弱爲常見症的肉瘤證候[1]

4 關於肉瘤

肉瘤(flesh tumor;lipoma)爲病名[2]。屬瘤的一種。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是指以皮下腫塊大小不一,按之稍軟,皮色不變,無痛爲主要表現的瘤[2]。爲最常見的良牲腫瘤

外科正宗》:“肉瘤者,軟若綿,腫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

肉瘤不同於西醫的肉瘤(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而相當於西醫的脂肪瘤[2]

肉瘤相當於西醫的肌纖維[2]

詳見肉瘤條。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