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督脈
督脈總督諸陽
督字本義是察看、督促、監督。從督脈的走向和各陽經的交會關係看,督脈就是總管一身陽經的經脈,是人體後中軸線上具有內在規律性聯繫的具體結構。
中醫描述的督脈走向: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邊直向上行,至項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脣繫帶處齦交穴。督脈有三個分支,第一支,與衝、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衝、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脣,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於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入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3 任脈
任脈總任諸陰
任的本義是承擔的意思。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是人體前中軸線上具有內在規律性聯繫的具體結構。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任脈“總任諸陰”、爲“陰脈之海”之說。又因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又有“任主胞胎”之說。
中醫描述的任脈走向:任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毛部,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達下脣內,左右分行,環繞口脣,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於足陽明經。
4 任督二脈的發育過程
圖1
圖2
中醫最早是如何發現督脈和任脈,並曉得督脈之氣上行任脈之氣下行的,早已不得而知,但這一發現確實可以從胚胎髮育的過程中得以證實。
從受精卵到成胚細胞,看不到任何有關任督二脈形成的痕跡。到二胚盤時期,也還沒有出現任督二脈的痕跡。就在中胚層即將出現之初,沿着胚盤中軸,從泄殖腔膜(將來的會陰部)開始向胚盤的頭端長出了“原條”結構,原條是二胚層胚盤尾端中線處的上胚層細胞增殖而形成的一條縱行細胞索,原條的形成確定了胚胎的前後軸。在“原條”的頭側形成了“原結”。繼而從原結部位向上長出了“脊索”,直達頭端的口咽膜部位。
在“脊索”的誘導下,位於身體中軸線上的中樞神經系統才逐漸形成,在人體椎間盤中間的髓核就是退化的脊索。整個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督脈形成的過程是從尾端到頭端,提示我們督脈之真氣也是如此走行(圖1)。隨着三胚層的發育,中胚層和外胚層將內胚層捲包的同時,中胚層和外胚層的邊緣部,分別在胸腹側正中對合,形成人體的前正中線結構(胸骨、腹白線),此時標誌着任脈已經形成(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