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经
阳经又称阳脉。经脉中之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经脉循行
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于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钟穴),筋会于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于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于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于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子午流注推拿法
在流注推拿中,如该经脉或脏腑病变为实证,在主经上可逆推,在主穴上可重泻,其他经脉、经穴上可施以补法;临床上可以通过推拿手法以开穴通闭穴之法连通经脉。其中肺经、心包经、心经、肾经、脾经、肝经为里传表。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为表传里,气血流注从外行内,疾病的生变,~
-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阳跷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阳蹻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病发于阳
病发于人体外部·病发于阳:病发于阳即病发于人体外部,泛指肌表或阳经所发生的病证,反映病变在表。病发于太阳·病发于阳:病发于阳是指辨证上,如病者发热而出现恶寒,为发于阳经的病。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从阴化寒
从阴化寒为病机。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起本无发热头痛等证,原不由阳经所传而径入阴分者,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临床上以直中少阴为多见,由于肾阳虚衰、阴寒极盛,治宜急救回阳,用四逆汤之类。
-
直中三阴
证候名·直中三阴:直中三阴(directattackofexogenouscolddiseaseonthreeyinchannels)是指寒邪不经过三阳经,直接侵犯三阴经,出现无热、恶寒及其他阴经证候。《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临床上以直中少阴为多见,由于肾阳虚衰、阴寒极盛,治宜急救回阳,用四逆汤之类。
-
井金
井金是指阳经的井穴属金,因称。五输之井、荥、输、经、合,在五行各有所属。阳经的井穴属金,故称称井金。《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至阴,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
任督二脉
中医描述的任脉走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继而从原结部位向上长出了“脊索”,直达头端的口咽膜部位。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根穴
根穴指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井穴。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
-
阳邪
概述:阳邪:1.具有阳属性的病邪;即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其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本性属阳,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阳邪:阳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
阳病治阴
概述:阳病治阴:1.病机;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阴经的穴位,如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腑络
均指络脉之深者。叶天士称用。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是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五音五味
《五音五味》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前段承上篇《阴阳二十五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分别说明它和手足阳经与五脏阴经的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举出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的重要作用。后段叙述妇人、宦者、天宦无须的原因。
-
风易伤阳位
风易伤阳位是指风邪致病,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的致病特点。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阳明之阳
阳明之阳是指阳明经之阳络。“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
-
补虚饮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补虚饮:别名:补肺饮处方:黄耆(锉,炒)2两,人参1两,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当归(炙,锉)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锉)1两,熟干地黄(焙)1两,五味子(炒)1两。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秫米1撮,水煎服。
-
太阳少阳合病
病因病机:《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
-
培土养阴汤
处方:制首乌9克丹参扁豆谷芽各3克白芍车前各2.5克莲肉4.5克猪腰1具功能主治:益肾健脾。阳经火甚,痰嗽喘急,加保金汤;今虚劳之人,温气则火生,补精则濡泄,虽六味,四物、生脉,皆非所宜。扁豆、谷芽补脾阴而不燥肺金,丹参、莲肉交通心肾而不耗阴血,白芍酸收以缓肝,车前利小便而不走精气,皆为佐使之品。
-
芎辛散
功能主治:《鸡峰普济方》卷五方之芎辛散主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川芎活血以上荣头角,细辛散寒以旁达肌表,苍术燥湿强脾兼主升阳,干姜温中散冷兼能补火,甘草援中以和诸药也。《医略六书》本方用法:水煎,去滓温服。用法用量:每用1字,搐入鼻中。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二芎饼子
处方:抚芎、川芎、干姜(炮)、藁本(去芦)、苍耳(炒)、天南星(炮,去皮)、防风(去芦)、甘草(炙)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子大,捏作饼子,晒干。功能主治:清头目,化风痰。主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在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
-
救生丸
功能主治:卒死。主治:小儿无辜疳,腹胀气喘,四肢虚浮,乍热乍寒,或即泻痢,心腹坚痛。《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名:救生丸别名:救生丹组成:大戟1两半(浆水煮,切,焙),丁香半两,龙脑1分(别研),粉霜3分(别研),水银1两2钱,黑铅1两2钱(同水银结砂子),黄柏1两2钱,轻粉1分(别研),乳香半两(别研)。
-
如圣饼子
治男子妇人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偏正头痛,痛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气厥胃寒。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如圣饼子:组成:防风半两,天麻半两,半夏(生)半两,天南星1两(洗),干姜1两,川乌(去皮尖)1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服后1日木可见风。
-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生成数
阴经的经深、络浅,所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各经络规定的数字如下表:经脉络脉针刺浅深补(生数)泻(成数)肾、膀胱、三隹胃、心、心包0.1寸0.6寸小肠、心、心包膀胱、三焦、肺0.2寸0.7寸肝、胆大肠、脾0.3寸0.8寸肺、大肠小肠、肝0.4寸0.9寸脾、胃肾、胆0.5寸1.0寸
-
阳日注腑,阴日注脏
“阳日注腑,阴日注脏”为子午流注用语。每日气血均不断环流于全身,但阳日为六腑阳经引气先行,故称阳日注腑;阴日为五脏阴经引血先行,故称阴日注脏。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枢折
枢折指少阳、少阴经气失调出现的症候。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因少阳、少阴经分别为阳经、阴经之枢。少阳枢折则骨摇(骨节弛缓不收);少阴枢折则脉不通。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
-
五合
为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相合。十二经别为经络分类名。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