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瘡·溼熱毒蘊證

中醫證名 中醫學 漆瘡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ī chuāng ·shī rè dú yùn zhèng

2 英文參考

lacquer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漆瘡·溼熱毒蘊證(lacquer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是指溼熱毒蘊於肌膚,以起病急驟,皮損面積較廣泛,其色鮮紅腫脹,上有水皰大皰水皰破後則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伴發熱口渴大便幹,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滑數爲常見症的漆瘡證候[1]

4 關於漆瘡

漆瘡(lacquer sore contact dermatitis)爲病名[2]。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又名漆咬[2],即漆性皮炎[2]。是指以皮膚黏膜接觸外界物質後,出現紅斑、脫屑、瘙癢等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2]。由感受漆毒而發生[2]

漆瘡相當於西醫的接觸性皮炎[2]

詳見漆瘡條。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9.

治療漆瘡·溼熱毒蘊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漆瘡·溼熱毒蘊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