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éng qí jú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蟛蜞菊

2.1 拼音名

Pénɡ Qí Jú

2.2 別名

黃花蟛蜞草、黃花墨菜、黃花龍舌草、田黃菊、鹵地菊

2.3 來源

菊科蟛蜞菊屬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Osb.)Merr.,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2.4 性味

甘、微酸,涼。

2.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用於預防麻疹感冒發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

2.6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蟛蜞菊

3.1 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3.2 拼音名

Pénɡ Qí Jú

3.3 英文名

Chinese Wedelia Herb

3.4 別名

路邊菊馬蘭草、蟛蜞花、水蘭鹵地菊、黃花龍舌草、黃花曲草、鹿舌草、黃花墨菜、龍舌草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菊科植物蟛蜞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edelia chinensis (Osb.) Merr.[Sol-idago chinensis Osbeck;Wedelia calendulacea (L.) Less.]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全草,秋季挖根,鮮用或切段曬乾

3.6 形態

蟛蜞菊 多年生草本,矮小。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不定根,長15-50cm,基部徑約2mm。分枝,疏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無柄或短葉柄;葉片條產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7cm,寬7-13m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全緣工有1-3對粗疏齒,兩面密被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蛤顯,主脈3條,側脈1-2對,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或葉腋,直徑1.5-2.5cm,具長6-12cm的細梗;總苞鐘形,寬約1cm,長約12mm;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內層較小,長圓形;花托平,託片膜質;花異型;舌頭狀花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先端2或3齒裂;筒狀花兩性,較多黃色,花冠近鐘形,向上漸擴大,檐部5裂,理解片卵形。瘦果,倒卵形,長約4mm;有3枚或兩側壓扁;無冠毛,而有具淺齒的冠毛。花期3-9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田邊、路旁、溝邊、山谷或溼潤草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遼寧、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3.8 性狀

[藥材鑑] 性狀鑑別 莖呈圓柱形,彎曲,長可達40cm,直徑 1.5- 2mm ;表面灰綠色或淡紫色,有縱皺紋,節上有的有細根,嫩莖被短毛。葉對生,近無柄;葉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0.7-1.3cm;先端短尖或斯尖,邊緣有粗鋸齒或是波狀改表面綠褐色,下表麪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毛。頭狀花序通常單生於整項或外腋,花序便及苞片均被通毛、苞片2層、長6-8mm,寬1.5-3mm,灰綠色。舌狀花和管狀花均爲黃色。氣做,味微澀。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 1列 ,切向延長。下皮由1列類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其內方爲3-4列厚角細胞。皮層通氣組織由類圖形或橢圓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排成 2-3輪。中柱纖維斷續排列成環狀。韌皮部細胞細小;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線成,射線細胞1-2列,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

葉橫切面:主脈上方呈三角狀突出,下方呈弧狀突出,上下表皮內部有厚角細胞2-4列;維管束外韌型。葉肉上下表皮各爲1列韌型,均有非腺毛,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細胞壁有明顯的疣狀突起。上下表皮細胞的肉方均有通氣組織分佈;柵欄細胞1-2列。

3.9 化學成份

蟛蜞菊含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 glucoside),左旋-貝殼杉烯酸(kaur-16-en-19-oic acid)。

3.10 藥理作用

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煎劑1:128對白喉桿菌,1:3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81對乙型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11 鑑別

理化鑑別 取粉末2g,加甲醇20ml,迴流30min,濾過濾液用石油醚提取後供下列試驗:㈠取1mol/L鹽酸-羥胺甲醇液0.5ml,置小試管中,加供試液2ml,再加2mol/L氫氧化鉀甲醇液使Ph <11,在水浴上加熱煮沸2min,冷卻後加5%鹽酸使pH<3,再加2滴1%三氯化鐵深液顯污紅色。(檢查內酯)。㈡取供試液2ml於試管中加鎂粉知量,加濃鹽酸1ml,水浴加熱5min,,顯棕以或褐紅色。(檢查黃酮)

3.12 性味

味微苦;甘;性涼

3.13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肋腺炎;白喉百日咳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咯血鼻衄尿血傳染性肝炎;痢疾痔瘡;疔瘋人院腫毒

3.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3.15 附方

①預防白喉:一、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二、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②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籤蘸藥液塗抹僞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3.16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病、痔。其根能脫牙。

2.《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溼

3.《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3.17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蟛蜞菊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