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窩瘡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óng wō chuāng

2 註解

膿窩瘡   病名。指一種化膿性皮膚病。出《外科正宗》卷四。該病可因溼熱氣交感,直接蘊蒸皮膚而成;或因先患溼疹痱子,復經搔癢磨擦,破傷感染所致。因其患處膿破後凹陷成窩,故而得名。多發於顏面、手臂、小腿等處。發病初起即見紅斑或小水皰,旋即變成黃豆大小水皰,漸成膿瘡。皰周紅赤,焮熱癢痛,皰壁較厚,破後凹陷成窩,乾燥結痂漸愈;亦有反覆發生且經久不愈者。甚者可伴見身熱口渴等全身症狀。治宜清熱,利溼解毒。可內服黃連解毒湯升麻消毒飲。外有蛇牀子散紅油膏。該病相當於深膿皰瘡

治療膿窩瘡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