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交
气交为阴阳二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内经运气病释
《内经运气病释》为运气著作,9卷。作者鉴于《内经》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皆言五运六气、天时民病同异生化之原、反正逆从之理,凡在天人气交之病非此不能知。更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及缪问芳“十六方解”附于后。全书释《六节脏象论》6条;释《气交变大论》58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9条。
-
三解汤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大黄12克栀子4.5克花粉6克连翘4.5克半夏3克茯苓6克木通3克泽泻4.5克青荷梗33厘米功能主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摘录:《医醇剩义》卷一《医方考》卷二:方名:三解汤组成: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
-
䀮
䀮指目视不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目视䀮䀮。”
-
大运
大运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中运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天朞
天朞(jī姬)指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岁运
岁运为运气术语。岁运是指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每年由一运所主,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五年为一个周期。又称“中运”、“大运”。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六微旨大论篇
《六微旨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阐述天道六六之节,应天气,应地理,主岁主时加临之六气,其所论各节内容至为精微,故名。文中还对宇宙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特别是生化方面作了反复的说明,同时对万物在气交中正常发展和反常的变易关系加以论述。
-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生荣
生荣为滋生而茂盛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
白气
白气指金气,即肺气代名词。金在脏为肺,其色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
-
囟顶
囟顶为人体部位名。指颅顶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
心火
参见心火亢盛、心火内炽、心火上炎:心火亢盛为证候名。可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因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热,过服温补而致。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烁伤肺阴而见咯血、衄血等。《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销烁
《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刺要论》:“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王逸注:“身体燋枯,被病久也。”
-
腰脽痛
腰脽痛证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脽,义同“臀”。即腰痛连及臀。除上述病因外,《内经》认为“郁气郁”亦可致病,后世又补充了气血瘀滞等病因。参见寒湿腰痛、寒腰痛、瘀血腰痛等。
-
注下
注下病名。大便泄下如水下注之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泄注。详水泻条。
-
中运
中运为运气术语。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至道
至道①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素问·气交变大论》:“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专指养生保精之深奥道理。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曰至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中有《天下至道谈》一书。《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振拉
振拉摇动拔折。《素问·气交变大论》:“土不及……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
振发
振发暴发,怒发。《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
伤暑腹痛
伤暑腹痛为病证名。《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伤寒口疮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
溽蒸
溽蒸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
-
濡泄
注解:濡泄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
-
权衡
权衡①秤锤和秤杆。衡器的通称。《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不得相失也。”②比喻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
清厥
指清冷气逆;《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厥阴气逆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王冰注:“清厥,指足逆冷也。”
-
气虚腹痛
气虚腹痛为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气化
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通常表示生理性的气机运行变化。如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自然六气的变化·气化:气化指自然六气的变化。
-
脾土
脾土①指脾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②推拿穴位名。《针灸大成》卷十:“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
-
脓窝疮
脓窝疮病名。指一种化脓性皮肤病。出《外科正宗》卷四。该病可因湿热二气交感,直接蕴蒸皮肤而成;发病初起即见红斑或小水疱,旋即变成黄豆大小水疱,渐成脓疮。甚者可伴见身热、口渴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可内服黄连解毒汤或升麻消毒饮。外有蛇床子散或红油膏。该病相当于深脓疱疮。
-
脑户痛
脑户痛病证名。指后头枕部疼痛。《素问·气交变大论》:“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
朦昧
朦昧证名。指神志昏昧,意识不清,如有物蒙蔽之状。《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民病胸中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
-
冒
冒①覆盖,遮盖。《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叉手自冒心。”②恍恍惚惚。《素问·气交变大论》:“郁冒蒙昧,心痛暴喑。”③眩晕,昏瞀。《素问·五脏生成》:“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
律畅
律畅气象学名词。指六律和畅。形容时令正常。《素问·气交变大论》:“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冷之政。”
-
紧敛
紧敛紧缩收敛。《素问·气交变大论》:“西方生燥……其性清洁,其化紧敛。”
-
假者反之
假者反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则。指假热、假寒的病证,应该用反治法去治疗。《素问·气交变大论》:“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
黄气
黄气即土气,相应于人的脾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气并膈中,痛于心脾,黄气乃损,其谷不登。”
-
肝木
肝木①指肝。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②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
-
风冷失音
风冷失音为病证名。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
肺金
肺金①生理学名词。即肺脏。肺脏在五行中属金,故称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②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旨》。即肺经。参见该条。
-
蕃茂
蕃茂草木生长繁盛。《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素问·五常政大论》:“赫曦之纪,是谓蕃茂。”
-
虫积腹痛
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虫痛为病证名。
-
辟
《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见“辟积”。《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
白
概述:白:1.淫浊;3.肺和秋金之气的代名词。《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出白。”指小便出白色的浊液,又称白淫。白带·白:白指白带。《本草纲目》马齿苋条:“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如方剂的泻白散。《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白乃不复。”
-
埃昏
埃昏土湿之气聚合而成之昏暗浓云。《素问·气交变大论》:“火不及……夏有惨凄凝洌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
-
埃雾
埃雾土湿之气形成的云雾。《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
-
黄连白术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白术汤:处方:黄连(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旋覆花(炒.半两)附子(炮裂.功能主治:治风证,寒热二气交争,调顺阴阳。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妇科玉尺》卷一:黄连白术汤:处方:白术4钱,黄连2钱半,陈皮2钱半,丹皮2钱,木通1钱半,茯苓1钱半,山萸1钱半,人参1钱半,炙草3分。
-
埃郁
埃郁土湿之气上蒸结聚。《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复则埃郁,大雨且至。”
-
妙香圆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时疾伤寒,解五毒,治潮热、积热,及小儿惊俌,百病等疾,并皆治之。用法用量:如治潮热、积热,伤寒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圆,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逆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