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臨牀表現
1.顳葉癲癇:患者表現發作性記憶力障礙,神志恍惚,言語錯亂,精神運動性興奮,情緒和定向力障礙、幻覺、錯覺等。
2.自動症:表現爲發作性無意識地自傷、傷人、衝動、毀物等精神運動性興奮,以及不自主地咀嚼,反覆吞嚥、口脣亂動、發作性頭眼扭轉,摸索等無目的動作。
3.失語症:Broca氏區及顳葉後部Wernicke氏區與頂葉緣上回的移行區損害時,分別產生運動性失語及感覺性失語。
4.聽覺障礙:雙側顳橫回病變,出現聽覺障礙,表現爲皮質性聾。
5.癱瘓:顳葉病變侵犯運動區時,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癱或上肢癱,包括面肌在內的偏癱或下肢癱。
6.共濟失調與眩暈:患者表現爲軀幹性共濟失調,站立與行走障礙,手指出現指空現象。顳葉彌散性病損,出現主動性眩暈,並常伴有幻覺。
5 鑑別診斷
(一)顱內腫瘤(intracranial tumor) 本病局竈性症狀由於腫瘤部位不同表現不一,中央前、後回的腫瘤,常先出現侷限性癲癇發作,並可引起病竈對側肢體的輕癱、單癱、錐體束徵,但癱瘓不明顯。
(二)基底動脈血栓形成(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表現眩暈、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四肢癱瘓。共濟失調主要爲四肢的共濟運動不協調。癱瘓多經幾小時或1~2天才達高峯。
(三)腦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sis) 多於50~60歲發病。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前驅症狀往往在安靜狀態或睡眠中起病。病竈位於大腦中動脈的中央支時,表現爲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面神經和舌下神經的核上性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