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三消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èi shāng sān xiāo

2 註解

內傷三消爲病證名[1]。指七情、房室、飲食內傷病因所致的消渴[1]。有精虛、積熱之分[1]

參見精虛三消積熱三消消渴

精虛三消爲病證名[2]。見《症因脈治》卷三。指由情志、房勞損傷陰精所致的三消[2]悲哀過度傷肺爲上消[2]。症見乾渴而飲水不多,氣怯喘咳[2]。治以生脈散人蔘固本丸等方[2]。思慮太過傷脾爲中消[2]。症見時食時飢,飢不欲食[2]。治以地黃膏瓊玉膏等方[2]。縱慾無度傷腎爲下消[2]。症見小便頻數,牽引作痛,滴瀝如膏[2]。治以三才封髓丹[2]。如先見小便過多,然後多飲,爲真陽失守,不能蒸動生津,宜用金匱腎氣丸以益腎溫陽[2]

積熱三消爲病證名[3]。見《症因脈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積溼成熱所致的三消[3]。熱燻於肺爲上消,症見煩渴引飲,用清肺飲[3]熱積於胃爲中消,症見煩熱多食,食下則飢,口臭,用清胃湯加幹葛[3]。熱流於下爲下消,症見小便頻數,如膏如油,足心常熱[3]。熱在膀胱者,選用八正散龍膽瀉肝湯;熱在腎者,用知柏八味丸文蛤散[3]

消渴爲病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4]。泛指具有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的疾病[4]。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種[4]。《證治匯補·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本證可見於糖尿病尿崩症[4]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6.

治療內傷三消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