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適應證
腦脊液壓力測定的變化及臨牀原因:
1.顱內壓增高 導致顱內壓增高的原因:腦組織水腫和腫脹,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腦脊液分泌增加或吸收障礙造成的腦脊液增多,硬腦膜內體積增加,腦瘤組織增生,顱內靜脈竇淤血或靜脈竇血栓,顱內循環血流量增加,動脈壓急劇增高,顱腦外傷,顱內感染,靜脈滴入大劑量低張溶液,維生素A過多使腦脊液分泌增加,慢性低血鈣時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
2.顱內壓降低 顱內壓降低常見於:近期內反覆多次腰穿,腦脊液大量丟失;持續腦室引流;腦脊液鼻漏;脈絡叢分泌反射性抑制;枕骨大孔下或椎管內梗阻;頻繁的嘔吐、腹瀉、進食少或慢性消耗引起的脫水;顯著的血壓降低或休克;顱內放射治療;脊髓麻醉;顱內手術後;惡病質;腰穿之前使用脫水藥。
4 禁忌證
1.凡有腦疝徵象(如雙側瞳孔不等大、去皮質強直、呼吸抑制等)者,屬絕對禁忌。
2.臨牀診斷爲顱內佔位性病變,存在視盤(視乳頭)水腫,顱骨X線片或CT掃描提示有顯著顱內壓增高者。
4.開放性顱腦損傷或有感染的腦脊液漏,腰椎穿刺時放液可造成顱內逆行感染。
6 方法
有壓力法和流速法。壓力法測定準確,因此臨牀一般以壓力法爲標準。
1.正常值(表1)
不同年齡腦脊液壓力有所區別,一般兒童腦脊液壓力較成人低,上表給出的是成年人的正常值。對於腰穿時的臥位壓力兒童爲0.49~0.98kPa(50~100mmH2O),嬰兒爲0.29~0.78kPa(30~80mmH2O),新生兒爲0.13~0.64kPa(13~65mmH2O)。
在無壓力計進行流速測定時,正常情況下在60滴/min以下。此法目前很少用。
2.臨牀判斷
(1)顱內壓增高:側臥位腰穿腦脊液壓力高於1.96kPa(200mmH2O)時爲顱內壓增高。
(2)顱內壓降低:側臥位腰穿壓力低於0.59kPa(60mmH2O)時稱爲顱內壓降低。
(3)搏動變化:正常情況下,腦脊液壓力隨着脈搏的波動而波動,這種波動隨腦脊液壓力的變化而不同,當顱內壓增高時波動明顯,當顱內壓降低時波動減弱。椎管梗阻,腦脊液蛋白增高粘度增大,枕骨大孔疝形成時,腦脊液波動消失。
當腦脊液初壓很高時,腦脊液的波動出現下列變化時應尤其注意:①波動極小,提示有腦水腫;②波動很大,放出腦脊液後又迅速回升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③若無波動,或放出少量腦脊液後壓力突然下降.且不見回升,則要高度懷疑枕骨大孔疝,要採取積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