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背痛

風溼免疫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àn xìng yāo bèi tòng

2 英文參考

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

3 疾病代碼

ICD:M54.8

5 疾病概述

腰背痛是指背、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時伴有下肢感應痛或放射痛。因腰背痛絕大多數表現在下腰椎和腰骶、骶髂部。本病多見於30~40 歲的青壯年,是影響人們生產勞動最嚴重的疾患。

6 疾病描述

腰背痛是指背、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時伴有下肢感應痛或放射痛。因腰背痛絕大多數表現在下腰椎和腰骶、骶髂部。腰背痛是人類脊柱最常見的疾患,被說成是人類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所付出的代價。該症內科、外科、婦科和神經科較常見,腰背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韌帶脊椎肋骨脊髓脊髓膜之中的任何的一種組織的病變均可引起腰背痛。所以它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常見和共有症狀。臨牀上只懂得一味對症處理而診斷不明,則會治療失當,延誤病機腰背痛以30~40 歲的青壯年爲多發,是影響人們生產勞動最嚴重的疾患。

7 症狀體徵

腰背痛主要以腰背、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爲主,有單純性腰背痛和伴有下肢感應痛或放射痛的腰背痛之分。疼痛性質多爲隱痛鈍痛刺痛、局部壓痛或伴放射痛,活動不利、俯仰不便、不能持重、步行困難、肢倦乏力症狀,甚至出現腰部前屈、後伸、側彎等功能障礙,重者出現脊柱畸形,表現爲:“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咳嗽及增加腹壓時腰背部疼痛加劇。臨牀舌淡或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沉弱(尺部尤甚)或浮緊多見。因腰背痛病因較爲複雜,臨牀引起腰背痛的疾病較多。每種疾病又有其特殊的病史、體徵和臨牀表現。故每種疾病引起腰背痛的臨牀表現在此不一一贅述。

8 疾病病因

1.常見原因

(1)脊椎腰背痛

外傷腰背痛:如椎體骨折肌肉扭傷椎體滑脫等。

先天畸形腰背痛:如半椎體、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椎裂等。

炎症腰背痛:如強直性脊椎炎結核脊椎炎、化膿性脊椎炎、病竈性骶髂關節炎等。

④退行性腰背痛:如增生性脊椎炎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腰椎後關節紊亂症等。

營養代謝障礙性腰背痛:如骨質軟化症、氟骨症等。

姿勢不良性腰背痛

萎縮腰背痛

內分泌異常性腰背痛:如骨質疏鬆症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

骨腫瘤腰背痛

⑩原因不明性腰背痛

其他脊椎疾病性腰背痛:如畸形性骨炎、青年性脊椎骨軟骨炎(青年性駝背)等。

(2)脊椎旁軟組織疾病所致的腰背痛

腰肌勞損

②腰背肌筋膜炎(纖維性肌炎)。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3)脊髓脊神經根受刺激所致的腰背痛

脊髓壓迫症:如硬膜外膿腫椎管內腫瘤脊髓蛛網膜炎等。

急性脊髓炎

蛛網膜下隙出血

④腰骶神經根炎。

帶狀皰疹

(4)內臟疾病所致的腰背痛

消化系統疾病所致的腰背痛:如消化性潰瘍胰腺癌肝癌直腸癌膽囊炎、後位闌尾炎等。

②泌尿、生殖系統所致的腰背痛:如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腎周圍膿腫腎積水腎癌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宮頸癌子宮後傾、慢性附件炎痛經等。

呼吸系統疾病所致的腰背痛:如胸膜炎、胸膜增厚或粘連、肺結核肺癌等。

心血系統疾病所致的腰背痛:如主動脈瘤心絞痛等。

腹膜後疾病所致的腰背痛:如腹膜後膿腫腹膜硬纖維瘤纖維肉瘤,還有前述的腎臟病和胰腺病等。

(5)精神因素所致的腰背痛

癔症

②慢性疲勞綜合徵

抑鬱症

④代償性神經官能症

2.腰背痛與職業因素的關係

(1)腰背痛發生:Buckle 等發現:43%的腰背痛病人在工作時發病,28%的病人在家中發病。Daniel 等通過分析l00 例病人發現,約一半病人(51%)在工作時發病。並非所有腰背痛都有誘發因素。

(2)與重體力工作的關係:很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說明,重工業、建築業、礦工、林業工人中腰背痛發病率高,可能與其脊柱負荷大,容易受損傷有關係。

(3)與彎腰扭轉的關係:以往調查證實,從事抬搬重物、重複彎腰扭轉的工種,腰背痛發病率高,各作者報道發病率可在15%~64%。通常中等重量的物體不會造成腰背部損傷,但在經常抬搬重物時易出現腰背痛。目前普遍認爲,彎腰提取重物時,軀幹屈曲使椎間盤前窄後寬,提起重物時脊柱載荷擠壓椎間盤,髓核向後移動,可到達纖維環後部、後縱韌帶深部,隨着軀幹的挺直,髓核被上、下軟骨板壓力限制在後部,反覆損傷或急性損傷都可造成髓核突出。尤其在後伸位,脊柱各個方向的負重運動對脊柱的後部結構椎間關節關節囊、棘間、棘上韌帶及椎旁肌,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而成爲腰背痛的原因。

(4)限制性工作體位和震動:近年來限制性工作體位腰痛的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長時間坐位工作被認爲是導致腰背痛的高危因素。實驗研究說明震動工種(包括氣動工具)易產生腰背痛,有害震動頻率爲3.5~8.9Hz,最易產生損害,對肌肉骨骼系統心血系統、胃腸道,可產生不良影響。震動產生的輕微應力可加速腰椎間盤組織退變椎間盤本身無血管供給營養,其髓核營養靠軟骨終板的滲透供給。震動產生的輕微應力可從兩個方面對椎間盤產生影響,一方面長期壓力使軟骨終板和終板下骨因疲勞而發生微小骨折修復過程減少了滲透營養能力,影響了髓核和纖維環的修復;另一方面,微小的剪力、彎曲和扭轉力量,使纖維環易疲勞並加速退變。從而使得髓核易於突出壓迫神經而產生腰背痛

(5)其他職業因素:Bergqnist-Ullmann 和Larssonu 發現,在工廠裝配線從事單調重複工作的人腰背痛患病率高。另有調查發現,單調重複工作,較少業餘活動,與腰背痛有直接關係。實際上,單調重複工作對人的體力和心理都產生影響。在站立、行走及經常變換體位的人,腰背痛患病率也較高。還有人報道,工作場地高低不平或易滑倒,常易患腰扭傷

9 病理生理

1.個體因素與腰背痛的關係 許多作者從年齡、性別、身體和社會心理以及X 射線表現等個體因素去了解與腰背痛的關係。

(1)年齡與性別:腰背痛多發於青壯年,絕大多數發病年齡在30~40 歲,也有文獻報道在35~55 歲,症狀持續時間與年齡增長成正比。性別對腰背痛的意義不太重要。

(2)身體姿態:臨牀上常把脊柱側彎駝背、腰椎前凸增加以及雙下肢長度不等姿態因素列爲病因,但仍缺乏足夠的流行病學資料證實。一些調查指出,脊柱側凸Cobb 角大於80°或側凸位於腰段,易產生腰背痛

(3)肌肉因素:背部和腹部肌肉力量薄弱與腰背痛發生有密切關係。脊柱穩定內外因素決定,內源性穩定韌帶椎間盤提供,而外源性穩定由背部和腹部肌肉提供。以往對腹肌重視不夠,現在認爲腹肌不僅控制和調節脊柱運動,而且在增加腹壓方面起主要作用。較強的腹壓可使腰部軀幹成一圓柱體。腹部的支撐作用可減少腰骶段脊柱的載荷,因此如果腹部肌肉力量薄弱,相對增加了脊柱的載荷,加之背部肌肉薄弱,因而易於勞損和導致腰背痛

(4)腰椎活動度:大多數腰背痛病人的腰椎活動度明顯減少,目前缺乏足夠的文獻說明腰椎活動度與腰痛的關係。

(5)腰痛史:以前患過腰背痛的人,再次發生腰背痛的可能性比較大。

(6)疾病因素: Gyntellberg 報道,患慢性支氣管炎動脈硬化心絞痛和常有頭痛的人,腰背痛發病率高。Frymoger 報道認爲慢性咳嗽的人腰背痛發病多。因爲咳嗽時可以增加腰椎間盤壓力。

(7)社會心理因素:國外流行病學調查不僅涉及職業因素,還調查其社會心理因素。不少調查報告認爲吸菸、吸毒和酗酒的人腰背痛患者多。焦慮、緊張、對工作不滿意、情緒低落、分居和離婚的人,腰背痛患病率亦高。

2.腰背痛分類見表1。

10 診斷檢查

診斷:診斷要點:腰背痛產生於多種疾病,明確診斷尤爲重要。臨牀中要重點理清診斷思路。從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輔助檢查3 個方面着手。以下重點介紹病史、體格檢查2 個方面的診斷思路。

1.病史 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職業,女性應考慮有無盆腔疾病,男性則注意前列腺炎,老年及絕經後婦女多有骨質疏鬆,中青年則多見於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職業及工作環境與腰背部有密切關係。長期坐位或使用腰背彎曲工作者易產生勞損退變,冷庫及水上作業者易患風溼長期接觸毒物者易發生慢性中毒及骨代謝紊亂。慢性起病、逐漸加重者多見於勞損退變腫瘤扭傷外傷則起病急。值得注意的是着涼及天氣改變並不是誘發風溼病特異性病因,許多腰背痛的起因和疼痛加重都可能與天氣改變及着涼有一定關係。勞累後疼痛加重與慢性勞損有關。行走後疼痛加重多見於椎管狹窄症脊柱滑脫及腰椎退變骨關節炎退變及慢性勞損引起的疼痛多爲痠痛,在休息後或晨起開始活動時痛加重,少許活動後可緩解,但活動久後再次加重。腰椎管狹窄及椎間盤突出症多於行走加重,但騎自行車無事,揹物或上坡時痛輕,而抱物或下坡時痛加重,結核腫瘤疼痛則常於夜間加重。椎管內神經受壓迫刺激後常因咳嗽而引起椎管內壓增高導致沿神經走向的放射性痛。疼痛的部位非常重要,單純腰背疼痛多由腰背部肌肉韌帶小關節突關節椎體病變所致。腰背痛伴有沿神經走向的放射痛則考慮椎管內神經受嵌壓刺激引起,風溼病則可伴有其他關節的遊走性疼痛。早期強直性脊柱炎則爲骶部或髖關節的疼痛。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其他部位的腫瘤病史。疼痛是否因腫瘤轉移引起,骨質疏鬆是否有糖尿病腎病史,是否有內分泌紊亂病史。疼痛是否伴有發熱或其他部位的症狀心絞痛引起腰背痛多有心慌胸悶氣閉症狀泌尿繫結石多伴有腹部疼痛且在牀上輾轉反側,腎腫瘤則伴有血尿

2.體格檢查 檢查應從患者就診時的步態開始,蹣跚步態者兩腿僵硬,步態不穩,似醉酒狀,多見於脊髓病變如脊髓型頸椎病脊髓腫瘤等。拘謹步態,腰僵直或被迫向一側傾斜,以手扶腰,步態小心謹慎,多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或急性腰肌纖維組織炎。鴨步爲走路時左右擺動,多見於髖關節疾病。應讓患者脫去上衣,觀察腰背部生理彎曲是否存在,有無側彎、駝背、成角畸形。有無包塊、竇道、疤痕、色素沉着。使患者脊柱做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來觀察腰背的功能。腰背部器質性病患者功能往往受限,而內臟疾病引起的反射疼痛活動正常。確定腰背部壓痛部位是尋找病竈的最直接的方法。壓痛可分淺表壓痛和深壓痛,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骶棘肌的炎性病變用拇指在相應部位有壓痛,若下腰椎棘突壓痛伴有沿神經走向的放射性疼痛是多爲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脊柱骨骼及椎管內病變則往往有叩擊痛,壓迫神經者常引起放射痛。若反覆多次檢查壓痛點不變,則爲固定壓痛點,常意味着該部位存在着器質性病變。相反內臟病變引起的反射性腰背部常無固定性壓痛點然後患者臥位,若腰前凸強直髖關節屈曲攣縮則在腿伸直位腰不能平放。檢查腹部是否對稱,觸診有無肝脾腫大,有無腫塊及髖窩膿腫,女性患者注意有無小腹深壓痛。3.檢查腰背痛常用的幾個特殊試驗

(1)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患者仰臥,兩腿伸直,檢查者一手託踝上抬,一手同時輕按膝部保持腿伸直,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陽性,此時若再將足背伸,若疼痛加重則爲加強試驗陽性,以鑑別因膕繩肌緊張而引起的疼痛。值得注意的是該試驗也能產生骶髂關節扭力,若骶髂關節病變也可產生骶部疼痛,而非下肢放射性痛,應注意鑑別。

(2)仰臥挺腹試驗:患者枕部以及兩足爲力點將腹部及臀部用力挺起,引起腰腿痛者爲陽性。若爲陰性可令患者挺腹同時深吸氣後屏氣至臉紅.或同時用力咳嗽,引起患肢放射性疼痛陽性,史可任首創此法,用於檢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

(3)屈頸試驗:患者平臥,四肢伸直放平,慢慢抬頭屈頸,產生下肢放射性疼痛者爲陽性

(4)斜搬試驗:患者四肢伸直平臥,檢查者扶患側膝部,使屈髖屈膝並內收髖關節,另一手扶住肩部固定上身不動,如此可使骨盆縱軸產生旋轉壓力,若骶髂關節有病變則可產生疼痛

(5) “4”字試驗患者仰臥:屈膝髖將足踝部放在對側膝部,檢查者一手將膝部外翻下壓,另一手固定骨盆對側,骶髂關節疼痛說明骶髂關節部有病變,若髖關節病變則出現髖關疼痛且不能把膝部放平。

此外,還有壓頸試驗、蓋斯林(Gaenslen)試驗、姚曼(Yeomann)試驗、骨盆擠壓試驗等。對腰背痛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患者還應檢查下肢的深淺感覺、運動、反射肌肉有無萎縮等。當腰背部本身檢查未能查明病因時應根據情況請有關科室如泌尿外科、婦科、腹外科、內科等會診,對骶骨腫瘤作肛檢查是必要的。還應注意檢查下肢病變如雙下肢不等長、扁平足、足內外翻、馬蹄足、仰趾畸形等影響腰背平衡穩定引起腰背痛,足部的病變如胼胝、骨刺、滑膜炎、趾痛等可使下肢用力失調而引起腰肌勞損

實驗室檢查:一般多無異常。臨牀檢查血沉血尿常規、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抗“O”、HLA-B27類風溼因子、酸鹼性磷酸酶。對於正確診斷,病情判斷以及預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血沉 結核病、風溼病活動期及惡性腫瘤引起的腰背痛血沉加快。臨牀上部分年輕患者可見有血沉加快。

2.血、尿常規 類風溼關節炎惡性腫瘤可致貧血感染,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白血病可見白細胞增高,結核病恢復期淋巴細胞增高。血尿中本-周蛋白增加多見於骨髓瘤,尿中有紅細胞蛋白質和管型,可考慮泌尿系統病變引起的腰背痛尿糖陽性可考慮糖尿病

3.RF、抗“O”、HLA-B27 RF 陽性多考慮類風溼關節炎風溼病的可能,抗“O”增高表示有風溼熱活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 陽性率高達90%以上。

4.免疫球蛋白 LgG 增高多見於感染肝病骨髓瘤類風溼關節炎等引起的腰背痛。LgA 增高多見於肝病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5.酸性磷酸酶鹼性磷酸酶 前列腺癌轉移酸性磷酸酶升高。鹼性磷酸酶升高反映骨重建活動增加,在骨轉移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發性纖維骨炎等疾病中多增高。

其他輔助檢查:X 射線、CT、椎管造影、MRI 等影像檢查對於正確診斷,病情判斷以及預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影像檢查

1.X 射線檢查 X 射線是檢查腰背痛的重要手段,常先照正側位片,必要時可加照斜位和功能位。它能顯示腰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的排列、骨質的改變,對腰椎骨折結核腫瘤畸形均有良好的顯示。

2.CT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柱結核的破壞範圍、脊柱腫瘤、硬脊膜外血腫的定位、定性診斷均提供了良好的資料。

3.椎管造影 椎管造影有助於對涉及椎管內的各種損傷或疾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由於現用造影劑Omnipaque 及Isovist 爲非離子造影劑,其副作用甚微,具有卓越的神經和局部耐受性

4.MRI 是利用磁共振的原理來測定各組織中運質子密度差加以判斷,對軟組織尤其是脊髓組織腎臟皮質及髓質具有高分辨力,圖像十分清晰,但對骨組織則不如CT 清晰。

11 鑑別診斷

臨牀中明確診斷每種疾病引起腰背痛的同時就是鑑別診斷。

1.與骨痹鑑別 骨痹多爲冬季感受風寒溼邪深入侵傷筋骨而發病,臨牀以肢體關節疼痛,肢體羸瘦,惡寒怕冷,活動受限,骨重不舉,腰膝痠軟爲特徵的一類痹病,多由腎陽不足,感受風寒溼邪爲病,易與腰痹混淆,但骨痹其病位在骨,發於四肢關節爲主,伴有腰痠軟之症狀與腰痹不同。

2.與腎痹鑑別 腎痹骨痹不已,加之腎氣虧虛復感外邪,內舍於腎所致,臨牀表現爲關節疼痛四肢拘攣,骨重不舉,腰背痠痛。僂曲不伸,步履艱難,甚則也可出現“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該病之病位在腎在骨,與腰痹症狀、病位均有相同之處。但腎痹是由骨痹發展而來。並伴有骨痹的臨牀症狀,起病多由四肢關節開始,與腰痹之初起即以腰部疼痛爲主明顯不同,其病史及初發症狀爲其鑑別要點。

12 治療方案

1.治療

(1)休息或活動:首先決定患者是否需要休息,需要絕對休息者是急性椎間盤脫出、擠壓性骨折或急性Pott 病;需要部分時間休息和鍛鍊者是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儘可能少休息者是強直性脊柱炎

(2)鍛鍊:在劇烈的腰痛急性期過後,不論何種病因患者需要休息,需要有一個恢復期和鍛鍊以恢復功能,要儘可能多從事運動。

(3)物理療法:間動電超聲混合療法,超聲療法穴位磁珠貼敷療法。

(4)注意身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很多肥胖者都會發生腰痛,在控制飲食使體重減輕後便見改善。要注意貧血和抑鬱等因素的存在。

(5)特效治療可對適應疾病使用:像感染性疾病的結核病、布魯菌病、膿毒症或梅毒(作爲腰痛病因,現在已極爲少見)或腫瘤病的Hodgkin 病、骨髓瘤原發性繼發性脊柱性病

(6)簡單止痛藥或抗炎藥:根據腰痛性質適時選擇應用。

(7)對疼痛劇烈預後惡劣者:給予麻醉止痛藥

(8)對於適當選擇病例:給予影響精神方面的藥物精神療法。讓醫生、護士、理療專家和周圍的人都給所有慢性腰痛患者精神上的安慰。

(9)選擇適當病例施行外科手術:例如,切除壓迫神經組織的脫出椎間盤

脊椎融合術、切除惡性或良性腫瘤(例如骨樣骨瘤)。

(10)有一些病例可適用射線療法或細胞毒素療法。

(11)對腰椎神經根非感染炎症:可作硬膜外皮質激素注射。

2.護理

(1)護理問題:

疼痛: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反覆發作性疼痛

功能障礙: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③可能引起的肌肉萎縮神經性或失用性萎縮

心理障礙焦慮不安,對疾病無正確認識。

⑤引起腰背痛病因即原發病的護理。

(2)護理目標:急性活動期絕對臥硬板牀休息,減輕疼痛,必要時適當口服止痛劑;正確指導腰背肌的鍛鍊和下肢鍛鍊,改正不良姿勢;調節患者情緒保持健康樂觀的心理;減輕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能力。加強原發病護理,防止各種併發症發生

(3)護理措施:

①急性發作時,可採用腰骶部熱敷、熱水浴、藥浴、理療等方法或用舒筋活血,通絡止痛中藥局部外敷加理療效果更佳。

②指導患者確認識疾病,積極進行治療,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給予必要的生活護理。

③飲食中注意攝入滋補肝腎之品。

④指導患者堅持腰背肌的鍛鍊,以循序漸進爲原則,不可操之過急,加重腰肌的損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4 種。

A.腰部前屈後伸運動:兩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兩手叉腰,作好預備姿勢然後穩健地作腰部充分前屈和後伸各4 次,運動時要儘量使腰部肌肉放鬆。

B.腰部迴旋運動:姿勢同前,腰部作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各1 次,然後由小到大,順逆交替緩慢迴旋各8 次。

C.拱橋式:仰臥牀上,雙腿屈曲,以雙足、雙肘和後頭部爲支點(5 點支攆);用力將臀部抬高,呈拱橋式,隨着鍛鍊進展,可將雙臂和胸前,僅以雙足和後頭部爲支點(3 點支撐)來練習,反覆鍛鍊20~40 次。

D.飛燕式:俯臥牀上。雙臂放於身體兩側,雙腿伸直,然後將頭、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肘和膝關節伸直,如飛燕狀,反覆鍛鍊20~40 次。以上方法於睡前和晨起各1 次。

E.避免過勞並改變不良姿勢。交代患者注意防風、防寒、防潮。

F.進行必要的周身治療,口服止痛劑。

G.積極針對原發病採取對應的護理措施。

4.康復

(1)目的及原則:康復的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脊椎關節運動範圍。保持良好的步態或姿勢,減少腰椎負荷,消除肌肉緊張,防止疼痛復發。不同的病因所致下背部疼痛的治療方法有異,但最後的康復治療原則大同小異。例如,椎間盤脫出與脊椎腫瘤外科手術治療;脊椎骨折則以固定休息或手術治療;感染則以藥物控制等。所以,當急性或亞急性情況被控制後,均應給予康復治療

(2)康復方法

①休息患者處於急性期時:讓患者絕對臥牀休息2~3 周,並配合止痛、鬆弛肌肉藥物使用;護理重點則是協助患者牀上進食、牀上使用便盆、防範壓瘡的形成及實行等長運動。

②物理療法:

A.熱療:a.淺部熱療有紅外線、蒸汽熱敷墊;b.深部熱療有短波透熱、微波透熱和超聲波。

B.冷療:a.冷敷,如冰袋;b.噴冷,如氯化乙烷

③牽引:開始接受腰部牽引時,牽引力量不宜太大,尤其在急性期力量應減少、時間縮短。牽引力量的計算是體重低於80kg 者。以1/4 體重加上4.5kg 開始之;反之大於80kg 者,以1/4 體重加上9kg 爲開始之腰部牽引力量。一位體重50kg下背部疼痛患者,其開始牽引力量爲18kg左右。牽引時間一般每次30min,1~2 次/d。

運動療法

A.平背運動:仰臥、彎曲雙腿,收縮腹肌和臀肌,使腰背部平貼牀面,數到5 後再重複,共5 次(圖1)。

B.抱膝觸胸運動:仰臥、彎曲雙腿,雙手抱一膝蓋,用力向胸部靠近,使膝蓋儘量接觸到胸部,再將膝蓋放鬆,慢慢回到起始位置,放鬆後,換另一隻腳,如此重複10 次。

C.雙膝觸胸運動:仰臥、用力縮緊腹肌,並使腰背緊貼牀面,然後以雙手抱持雙膝,使之接近胸部,並維持30s 左右,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放鬆後重復。如此5 次。

D.抬腿觸胸運動:仰臥、屈一膝抱於胸前,伸直男一膝使之抬高呈髖關節屈曲90°,再回到原始位置,放鬆後換另一隻腿,如此交替5 次,但有坐骨神經疼痛者不宜做。

E.仰臥起坐運動:仰臥、雙手交於胸前,雙腿彎曲,用力縮緊腹肌,肩胛離牀面30°,頸部屈曲靠近胸部,再漸漸躺下,使頭不要接觸牀面。反覆5~10次,必須規律而平穩完成。

F.肘觸膝運動:仰臥、雙手置於頸後、抱頭、屈膝,並將雙腳抬離地面,保持上身離牀面約30°,雙肘觸雙膝,再漸漸躺下,重複lO 次。

G.其他: 俯臥:a.雙腿伸直,雙手交握於腰際,交替將左、右腿起5 次;b.同樣將雙腿伸直、雙手交握於腰際、頭後仰,頭和胸部以離開牀面或地面爲原則,重複5 次。坐姿:坐於一無扶手把之硬椅座上,雙手交放於雙腿上彎身,使頭垂於雙膝之間;並收小腹,使腹肌用力,重新挺直身體,回到原來坐姿後放松,休息一下,再重複此動作3~5 次。

H.運動治療中的注意事項:a.初開始運動時,運動量不可過多。b.開始做運動時,動作宜緩、宜細心。c.運動時若有輕微不適,而其持續時間僅幾分鐘.別太驚慌,這是正常情況。d.若疼痛不適持續超過15 或20min,應立刻停止運動,並須請教治療師。e.運動時宜在堅硬而鋪有棉被或毛毯之平面上做,有無枕頭皆可,如果在運動時置枕頭覺得舒服些,就置放一個無妨。f.運動前若能先行接受治療,將有助於放鬆緊繃的肌肉,效果會更佳。⑤支具治療:護腰帶和腰部支撐物的選擇和使用,如束腹、皮腰帶、腰背架、石膏等是治療對於下背部疼痛的另一種減降患者痛苦的方式。評估患者需要,從實用、舒適、方便、美觀和經濟幾點着手;主要限制脊椎活動,並減少機械性受力,矯正不良姿態,也有助於減輕疼痛感。不見得每位患者需要,但多半慢性下背部疼痛老年人肥胖者較適用之,而受傷或手術者也有在醫師的醫囑裏規定使用之。

按摩療法

A.放鬆肌肉:因各種刺激引起的肌肉痙攣,可引起肌肉內部缺血性疼痛

B.移痛止痛:按摩中在適當部位施加強刺激,引起明顯的酸、脹、麻感覺,可使原有的疼痛緩解,可能是因痛覺中樞的負誘導作用抑制了原有痛覺中樞興奮點之故。

C.提高痛閾:在疼痛點進行點壓、彈拔等局部強刺激手法,當時使疼痛加劇,反覆數次可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可能是由於強刺激的超限抑制,提高了痛覺中樞興奮閾的結果。

D.整骨復位:使用屈、伸、扭、扳等被動手法傷科按摩八法,可使紊亂的後關節或被嵌頓的滑膜復位,消除滑膜卡壓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牽拉或擠壓,從而停止疼痛感受。也有人認爲可使膨隆的椎間盤復位,因而使疼痛緩解或消失。

E.化學機制:有實驗發現按摩後血漿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下降,其程度與疼痛減輕程度相關按摩也可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使局部腫脹及缺血改善,使積蓄的致痛代謝產物得以消散。

按摩的具體方法腰背痛性質而異,具體手法參見“腰椎間盤突出症”。

心理療法:根據Melzack 及Well 提出的閾門學說,中樞神經心理因素對疼痛感受起重要作用慢性腰背痛常牽涉到某些心理障礙,應注意作必要處理。有人報道當存在抑鬱狀態時,服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如丙米嗪阿米替林)會獲得療效。

13 併發症

可併發步行困難、甚至出現腰部前屈、後伸、側彎等功能障礙,重者出現脊柱畸形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腫瘤病的Hodgkin 病、骨髓瘤原發性繼發性脊柱性病,其預後不佳。非惡性脊柱病的預後良好。腰背痛:主要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所致,可刺激神經根,特別在急驟發作時,疼痛嚴重、腰肌痙攣、腰部各種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並可反覆發作。

預防:

1.健康檢查 對於青少年或工作人員的健康檢查,應定時進行。在學校中檢查注意脊柱有無先天性或特發性畸形,如小關畸形或椎弓崩裂等。對於已從事劇烈腰部運動工作的,應注意有無發生椎弓根骨折等,這在運動員和雜技演員較多,如有這種腰椎結構上的缺陷應該加強背部保護,防止反覆損傷

2.勞動部門應規定從事勞動的最大負荷量避免脊柱超載促使和加速退變

3.改正不良的勞動姿勢 某些勞動工作需長時期彎腰用力,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較一般站立時壓力增大1 倍以上。長期從事坐位工作者較站立工作者腰背痛發病率高,但與腰椎間盤突出發病無肯定關係。因此做工間操很有意義。

4.改正不良的勞動姿勢 我國新疆地區、吉林延邊地區婦女常喜頭頂重物,印度、朝鮮和牙買加婦女亦取這種姿勢。據統計,此類婦女頸椎病的發病率較普通人多,但腰椎間盤病變發病率相似

5.加強肌肉的鍛鍊 強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軟組織損傷,腹肌和肋間肌的鍛鍊,可增加腹內壓和胸膜腔內壓,這有助於減輕腰椎負荷。

6.家庭生活中的預防 家務工作時如熨衣服檯面高度要適宜,避免過於彎腰取物時應避免彎着扭腰。將嬰兒放入嬰兒車或牀上,應取下蹲位平放.如此等等均是防止腰部負荷過重和減輕其負荷的辦法。

7.家庭教育 目的是樹立病人治療的信心,避免錯誤治療。減少個人和社會的損耗。

15 流行病學

本病多見於30~40 歲的青壯年,是影響人們生產勞動最嚴重的疾患。其發病率及流行特徵還不很清楚。

治療慢性腰背痛的穴位

查看更多

慢性腰背痛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