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án lí

2 註解

鰻鱺鰻鱺鰻鱺鰻鱺屬的 1種。又名日本鰻鱺、白鱔、青鱔、風鰻。體長最大可達1.3米。體鰻形,前部近狀,後部側扁。吻短鈍而平扁。前鼻孔近於吻端,短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方,不呈管狀。眼位於頭前部,中等大小。眼間隔約等於眼徑。兩頜及□骨均具細齒。鱗小,埋於皮下,呈□紋狀排列。側線完全。體上多粘液。奇鰭互連;背鰭始點至臀鰭始點間距小於頭長。脊椎骨112~119塊。體上部黑綠色,腹部灰白色。僅分佈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省,東起臺灣省,西至長江上游的岷江、沱江、嘉陵江及金沙江,幾乎遍佈所有江河湖泊。

鰻鱺爲降河產卵洄游魚類,原產於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推測其產卵場在北緯30度以南和中國臺灣的東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溫16~17℃,含鹽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產卵,1尾雌鰻1次可產浮性卵700~1000萬粒。卵小,直徑1毫米左右。10天內可孵化孵化後仔魚逐漸上升到水錶層,以後被海流漂向中國、朝鮮、日本沿岸。孵化後的一年開始溯河,冬春季節在近岸處變成白苗。白苗隨着色素增加,成爲黑苗。到溯河後期,仍混雜着白苗、但以黑苗佔多數。至秋季,只有少量稚鰻仍可溯河。一般雄魚久居河口成長,而雌鰻到淡水中生長

中國海岸線漫長,各海區大都是暖流流經和達到的邊緣海,水文條件良好,所以形成了中國鰻鱺溯河期長,分佈廣,數量多的有利條件。鰻苗溯河期,從南到北差異很大:臺灣省爲中國溯河最早的地區,每年11月開始,12月到翌年2月爲溯河盛期;閩南與廣東沿海,12月開始溯河,翌年2~3月爲盛期;閩北、浙江地區1月開始溯河,3~4月進入盛期;蘇魯區一般於3月中下旬開始溯河,4~5月進入盛期;冀遼區4~6月爲溯河期。

雄魚3、4年成熟,雌魚2、3年成熟。雌鰻只有降河入海期間,性腺才能發育成熟。在秋末(8~9月間)大批雌鰻接近性成熟時降河入海,並隨同在河口地帶生長的雄鰻至外海進行繁殖。

食料以小魚、蟹、蝦、蚯蚓、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爲主,少數個體亦喫少量高等水生植物碎屑。冬季和降河洄游期間不攝食。肉質細嫩,味美,尤含多量脂肪,營養相當豐富。過去靠天然苗進行養殖,近年來已展開人工孵化的研究。

3 拼音名

Mán Lí

4 別名

青鱔、白鱔、鰻魚、鰻

5 來源

鰻鱺鰻鱺鰻鱺Anguilla japonica temm. et Schl.,以全魚入藥。

6 生境分佈

長江、閩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島等地。

7 功能主治

補益,殺蟲。主治婦女赤白帶下肺結核等。

8 附方

結核發熱鰻鱺1條,貝母百合茅根各3錢,百部2錢,水煎服,日服2次。

赤白帶下鰻鱺1條,芡實5錢,蓮肉5錢,白果3錢,當歸2錢,水煎服,日服2次。

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