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方法及內容
6.1 腦室內壓監護
通常採用側腦室前角穿刺法。在冠狀縫前或髮際內2cm、正中矢狀線旁2.5cm交點,用顱錐或顱鑽鑽孔,達硬腦膜。以穿刺針經顱骨孔刺入,與矢狀面平行,針尖向後下方,對準兩側外耳道連線,刺入5-6cm即可。見腦脊液流出,證明進入側腦室前角。將硅膠管經導針置入側腦室內。將硅膠管另一端連接引流瓶,直接測出顱內壓,或連接於傳感器,利用腦脊液作爲傳感物質,輸入壓力監護儀,經示波器顯示顱內壓或經記錄儀描記打印出顱內壓。
6.2 硬腦膜下壓監護
作顱骨鑽孔並切開硬腦膜,將壓力傳感器置於硬腦膜下腔,經導線與壓力監護儀裝置相連接即可記錄顱內壓。
6.3 硬腦膜外壓監護
6.4 遙測監護法
將傳感器完全置於顱內,經遙測技術監護患者的顱內壓。因頭部無導管或外接線路,患者可自由恬動。但臨牀很少採用,因爲顱內壓監護主要用於危重神經外科患者。
6.5 光纖顱內壓監測法
將柔細的光纖顱內壓探頭(直徑僅1.5mm,長3mm)直接放置在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腦實質內或腦室內,經光導纖維傳至顱外壓力監護儀,能準確動態監測患者的顱內壓。由於該系統操作簡單、損傷少、性能穩定,是目前國際上最理想的顱內壓監護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