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治

戰國時期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iù bú zhì

2 註解

六不治爲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提出的醫療主張[1]。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認爲:人的病證在六種情況下不能治好或者不予治療。[1]即“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形羸不能服藥”、“信巫不信醫”等,是爲“病有六不治[1]。這也就間接地強調了醫患合作的必要性。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