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骨导比较试验
概述:听力试验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用于判断是否耳聋以及耳聋的性质。检查者手持音叉柄,轻击音叉臂的前1/3处使其振动,测气导听力时,把振动的音叉置于距外耳道口1cm处,使振动的音叉双臂平面与外耳道纵轴一致。结果判断:气导听力时间长于骨导听力时间,为阳性(+),表示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耳聋。
-
杂气
杂气泛指具有传染性,致病具有流行性的病邪,疫疠之气即杂气中之一种。《温疫论·杂气论》:“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病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之一种,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
亟
亟㈠音气(q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素问·疏五过论》:“粗工治之,数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王冰注:“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
利气泄火汤
处方:人参3钱,白术1两(土炒),甘草1钱,熟地5钱(九蒸),当归3钱(酒洗),白芍5钱(酒炒),芡实3钱(炒),黄芩2钱(酒炒)。主妊娠多怒堕胎。用法用量:水煎服。故加黄芩于补气之中以泄火,又有熟地、归、芍以滋肝而壮水之主,则血不燥而气得和,怒气息而火自平,不必利气而气无不利,即无往而不利矣。
-
气血冲和
气血冲和指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流行,气也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作用,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即可发病。《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
伤寒挟实
伤寒挟实为病证名。感受寒邪,蕴积成实而成壮热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气与实气相搏,而成壮热,谓之夹实。治热实宜清泄,如大小承气汤加减;治冷实宜消导化食,如保和丸加减。
-
升气去湿汤
《石室秘录》卷四:组成:人参3钱,白术3钱,黄耆6钱,防风1钱,肉桂1钱,薏仁5钱,芡实5钱,陈皮5分,柴胡1钱,白芍5钱,半夏2钱。用法用量:水煎服。防风用于黄耆之中,已足提气而去湿;方中又有白术、芡实、薏仁俱是去水去湿之药,有不奏功如响者乎!凡有湿病,幸以此方治之。
-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为气功功法。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守下腭,口微开,气贯丹田,鼓小腹,沉气会阴,分两支沿两腿下,直至脚心(涌泉)。吸气,收小腹,舌舔上牙龈,自涌泉提气,沿两腿上,气会肛门,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到头,顺两耳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相接。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respiration)为针刺补泻法之一。是指配合患者的呼吸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补法要当呼气时进针,当吸气时退针。针气相顺为补;
-
客主加临
客主加临为运气术语,指每年 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在年年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推测气候及疾病变化。其法以司天客气加临于主气的第三气(三之气)上,其宗五气,自然以次相加,相加后,如客主气相生,或客主同气,便为相得;《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
王说山人服气法
王说山人服气法为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1.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2.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4.若于咽气后,觉腹中小有不适,可行气作“小导引”或卧于床,东转西翻,并以意驱逐之使下;
-
运气盛衰
运气盛衰是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
内三合
内三合为气功术语。见秦仲三《气功疗法与保健》。心与意合(思想念头和意志实施一致),意与气合(以意领气),气与力合(气下降时,内脏随之松弛;气上升时,内脏随之紧缩),是谓内三合。
-
形神庄气功
形神庄气功为气功功法。是一套十节动功,由庞鹤明所倡。此功式子单纯,难度不大,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不运动的关节;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具有舒筋强身,增智益神的作用。其功法:1.鹤首龙头气冲天;3.立掌分指畅经脉;5.俯身拱腰松督脉;7.平足开胯分前后;9.弹腿跷足旋太极;10.回气归一转混元。
-
本草集要
《本草集要》为药物学著作。明·王纶撰。第一部(卷1)总论药性,多引用《神农本草经》、《内经》之说;每种分记其七情、性味、升降、有毒无毒、分经、主治功用、附方等内容;如治气门又分补气清气温凉药、温气快气辛热药、行气散气降气药、破气消积气药四类,每类记述各种药物的具体用途及配伍等,是为本书的特点。
-
四之气
四之气为主气之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交骨不开难产
交骨不开难产为病证名。临产交骨不开者,多由于产前贪欲,泄精太甚,精泄则气血失生化之本而大亏矣;故欲交骨之开,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加开骨之品,两相合治,自无不开之患,不必催生,而儿自迅下,母子俱无恙矣。方用降子汤:当归一两,人参五钱,川芎五钱,红花一钱,川牛膝三钱,柞木枝一两。”
-
解炎化酒汤
处方:人参1两,柞木枝2两,黄连3钱,茯苓5钱,菖蒲1钱,寒水石3钱。用法用量:水煎1碗,以井水探冷灌之。黄连,寒水石解其火毒;然必用人参以固其气者,使气不随酒俱散,盖烧酒系气酒也,热极则气易散越,固其真气,而火可泻,毒可解也,倘只泻其火而解其毒,火泻毒解而气脱矣,气脱而身将何在哉?摘录:《辨证录》卷十
-
恶气
恶气①恶(è)气:病理产物,如毒热、腐败之气血,包括瘀血、败血、脓汁等。《灵枢·四时气》:“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②恶(è)气:存在于自然界,有损于人体的毒害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素问·血气形态》:“刺太阳出血恶气。”
-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为生理学名词。少火,指正常的阳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决气
《决气》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决,分的意思;气,这里指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而言。此名虽为六,而总由一气所化,即本于先天真元之气,而生于后天水谷之气,是一气而辨为六名,故名决气。本篇主要论述六气的来源、性质及其作用,以及在不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
五郁之发
由于“五郁之发”属于异常气候变化,故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而引致疾病,如木气郁发,可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等。
-
服气
即以调息行气为主的一类气功功法,又称为“食气”。又《晋书·张忠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服气功法可包括调气、淘气、咽气、行气、散气、委气、炼气、闭气等环节,又有导引、按摩、咽津等辅助手段。通过服气,既可养生却老,又可作为辟谷的配合方法。
-
无效腔
即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解剖无效腔包括从口、鼻至细支气管的整个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又无肺循环血液供应,不能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充盈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成年男性解剖无效腔气量约128毫升,女性约120毫升。
-
心痛痧
心痛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痧毒攻心所致的病症,有属气、属血之别。《痧胀玉衡·心痛痧》:“痧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壅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痧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宜乌药顺气汤冷饮。
-
西山群仙会真记
《西山群仙会真记》为气功学著作。唐·施肩吾撰,李竦编。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础,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运行理论,把身之元气名为河东。这种内气过下关、中关、上关,自上田、中田、下田的过程称为大河,后来即名之为周天。
-
肺朝百脉
肺具有助心行血于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张志聪注:“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丹田呼吸法
丹田呼吸法为气功功法。即胎息法。原为道士修炼方法之一。古人认为,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象胎儿在胎胞中的呼吸一样(据《抱朴子》),故名。近代又称胎息为丹田呼吸法或脐呼吸法。练功时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自觉有气自丹田向内收合。吸气后稍作停留,随后将气呼出。
-
理气化痰
理气化痰为治法。指用具有理气行滞、祛痰作用的方药,治疗气滞痰凝证、痰气互结证的治法。
-
岁物
岁物为运气术语。同于岁气的药物或食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先岁物何也?张景岳注:“岁物者,得天地专精之化,气全力厚,故备所当先也。”与主岁之气相合的谷类。古人认为,食之可保全真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纪大论》:“食岁谷以全其真。”
-
小黄耆散
《鸡峰》卷十九:方名:小黄耆散组成:黄耆1两,赤小豆1两,土蒺藜半两,枳实半两,防风1两。主治:风寒之气客于肾经,上乘于肺而气不下流,风与气搏,面目浮肿,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其脉大紧。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终之气
终之气运气术语。又称六之气。即六步气之第六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共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即小雪至大寒,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并,民乃康平,其病温。”
-
泻圆补方
泻圆补方为刺法用语。疾(入)而徐出,邪气乃出。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意指泻法应多用捻转,以利祛邪;补法多不转动,有利扶正。《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写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
火炎上喘
火炎上喘为病证名。《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所致。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为主。方如导痰汤、白虎汤加枳壳、黄芩、瓜蒌仁等药。《东医宝鉴·喘》:“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
-
真喘
声高气粗而长,以呼出为快的证候。由外感六淫,痰火水饮等袭肺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真喘者,其责在肺。”“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
-
转矢气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肠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矢与屎同。矢气者,屁乃矢之气也。”参见失气条。
-
补土派
补土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
练功要领
练功要领是气功练功所遵循的基本法则。(2)动静结合。指练静功时做到体态静而气在动,而练动功时做到体态动而意念专一。(3)上虚下实。指一种“意气伴行,同驻同往,意行气行,意止气止”的练功境界。指练功到高级境界(炼丹)时做到武火发起、文火温养,火候适度。即强调练中有养,养中有练,以功养功,养练并重。
-
动暑
动暑为病证名。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等。
-
头偏痛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偏头痛又称头偏痛、偏头风。《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
(疒颓)癃疝
(疒颓)癃疝病名。指因感受阴寒之气而症见少腹胀痛、阴器肿、小便不通者。出《素问·脉解》。有:“所谓(疒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也。”该病多因阴盛寒凝,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治宜散寒化气利水。用导气汤加茯苓、泽泻、桂枝。
-
调药
调药气功内丹术术语。谓炼丹时精、气、神的调理。即以神调情调气,精满化气,气满生精,精满气足则神旺。其方法是凝元神、元气于丹田而调和之。惟用意不能重滞,要若存若亡。
-
德流气薄
德流气薄谓天道与地道两相结合,即天之阳光雨露与地之植物水分两者阴阳和合之谓。《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成瓘《篛园日札》卷八:“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又杨上善注:“未形之分,施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
-
卒上气
卒上气证名。突然气喘发作。见《肘后备急方》。因肺气虚实不调,或卒为风邪所乘,或有所怒而致。《诸病源候论·卒上气候》:“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否涩,气不宣和则上气也。详卒喘条。
-
司气
司气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司,主司;气,五运之气或三阴三阳六气。司气,主司岁运的五运六气。
-
经前腹痛吐血
经前腹痛吐血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人经行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乃肝气不顺、上逆所致,血随气上逆则为吐血,气安则血安。治宜顺气平肝兼行纳气之法。用顺经汤。
-
六入
指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类经》卷二十三)。
-
提气法
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其法施术时先用提插法,若邪气壅滞,荣卫不行而致者,应先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泻邪气;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