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人到40歲後機體各種器官均出現老化退變,特別在感官上,以耳聾、眼花表現最爲突出。老化程度可因人而異,有的50歲即呈現嚴重耳聾,有的80歲以上聽力很好。老年聾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的,受內在機體和外在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
5 治療措施
早期注意身體保健,避免長期接觸噪音,少喫飽和脂肪性飲食,預防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一旦發現高頻聽閾下降,應服降膽固醇藥、血管擴張劑及大量維生素A、維生素D及維生素E。如聽力很壞可選配助聽器。可惜此等耳聾復聰較甚,對聲音放大不易接受,而且識別率又差,所以很難選配到合適的助聽器。
6 病因學
一.長期接觸噪音 據Rosen調查,蘇丹地區偏僻部落人的聽力,比城市居民聽力好,特別是65歲以上老人,多能保持較好的高頻聽力。Weston(1964年)調查城市居民老年聾發病比鄉村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長期噪音損傷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飲食習慣的影響 據蘇聯(1976年)普查莫斯科及格魯吉亞兩地區居民聽力發現,後者地區多喫素食,冠心病發病率少,老年人聽力多保持較好,而莫斯科居民以肉食爲主,血膽固醇較高,心血管病發病率高,老年人聽力亦差。Rosen(1962年)發現喫低飽和脂肪飲食的老人平均血膽固醇爲5.2mmol/L,而喫飽和脂肪飲食者血膽固醇可升高達6.76mmol/L。Weston(1964年)調查老年耳聾中70%患有動脈粥樣硬化,耳聾輕重與動脈硬化程度呈正相關。
三.遺傳因素 Lowell(1977年)將耳聾患者按年齡分爲兩組,65歲以下有家族耳聾史,爲平坦型或盆式聽力曲線;65歲以上無家族耳聾史,爲下坡型聽力曲線,語言識別率低,遺傳基因占主導地位。在遺傳上,男女性別亦有不同,女性組織耐受性比男性強,而且男性接受惡劣環境和噪音的損傷機會也比女性者多,吸菸飲酒比女性多,故老年性耳聾男比女多兩倍。
7 病理改變
一.中耳老年性退變 如鼓膜肥厚,彈性減少,聽骨關節韌帶鬆弛或鈣化,可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據Nixon等(1962年)報告,老人中耳退變在4kHz處聽力僅喪失12dB,故影響不大。
二.內耳退變 老年內耳細胞變性表現爲核分裂減少,核蛋白合成減少,細胞漿內色素及不溶性物質聚集,導致細胞變性萎縮。Schuknecht(1955年)根據不同部位之病理改變,將老年性聾分爲四種:
1.感音性聾 萎縮變性始於小兒或中年,慢性進展,多侷限於蝸底基轉數毫米的柯替器,早期扭曲變平,稍後支持細胞和毛細胞消失,僅殘留基底膜,臨牀表現爲高頻聽力突然下降,呈下降型曲線,語言識別率尚好。
2.神經元性聾 聽神經系統神經元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基底轉明顯,可能向上累及更高中樞,早期不影響聽力,至神經元破壞到無法有效傳導信息爲止。主要表現爲語言識別率損害嚴重而純音聽力功能相對較好,兩者不成比例。據Otte(1978年)研究耳蝸神經節改變發現,1~10歲時神經元細胞平均爲37000,80歲後減少到20000,老年性聾者可減少到13000,這種現象可稱之爲老年性語言退化。
3.血管紋性聾 爲一種常見的老年性聾,多在30~60歲間血管紋開始隱性進行性退變,呈斑點狀萎縮,蝸尖處嚴重而且有囊性變,由於內淋巴循環障礙致血管紋三層細胞都萎縮變性,因此所有頻率都聽不到,呈低平聽力損失曲線,早期語言識別率尚好,在純音損失50dB之後,語言識別率亦明顯下降。
4.耳蝸傳導性聾 爲Schuknecht(1974年)命名,尚無組織形態學改變證實,亦稱機械性老年聾。最初出現於中年,可能爲蝸管運動機制紊亂所致。主要是基底膜玻璃樣變性和鈣化,使膜變寬、變厚,運動僵硬而影響聲波的傳導。一生中如患過中耳炎、耳硬化和梅尼埃病等,則與老年性退變交織一起,形成混合性嚴重耳聾。
三.中樞病變 老年聽神經中樞亦發生退變。Hansen(1965年)曾發現老年聾人的耳蝸核、上橄欖核、下丘及內膝狀體神經節細胞都發生萎縮。Arensen(1982年)曾發現老年聾人蝸神經核細胞數爲50600,約爲正常數96400之半數。此類耳聾爲高頻上升,語言識別率及辨音方向功能低下,並喪失回憶長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