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參

中藥材 止咳化痰 補虛健脾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án huā shēn

2 英文參考

marginate rockbell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蘭花參

蘭花參中藥名,出自《滇南本草》,即《滇南本草圖譜》記載的藍花參的別名[1]

3.1 別名

蘭花參、細葉沙蔘、柺棍參、罐罐草、寒草[2]

3.2 來源及產地

桔梗科植物藍花參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 A. DC.的根或全草[2]分佈長江以南各地[2]

3.3 性味歸經

甘、微苦,平[2]。入脾、心、肺經[2]

3.4 功能主治

功在補虛健脾化痰止咳[2]。主治虛損勞傷,自汗盜汗咳血衄血感冒咳嗽,婦女白帶,小兒疳疾[2]

3.5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鮮品30~60g)[2]

4 《*辭典》·蘭花參

4.1 出處

滇南本草

4.2 拼音名

Lán Huā Shēn

4.3 別名

土參(《滇南本草》),細葉沙蔘、金線吊葫蘆(《質問本草》),娃兒草、乳漿草(《植物名匯》),藍花參、藍花草(《滇南本草圖譜》),柺棍參(《滇南本草》整理本),罐罐草、蛇須草、沙蔘草、破石珠(《四川中藥志》),鼓捶草(《重慶草藥》),金線草天蓬草葫蘆草(《閩東本草》),霸王草、一窩雞、小綠細辛(《貴州民間藥物》),寒草(《福建中草藥》)。

4.4 來源

桔梗科植物蘭花參的根或帶根全草。夏季採收,曬乾

4.5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30釐米。直根較粗壯,甚長,側根較多,淡黃色。莖細弱,直立或甸甸。葉互生,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2釐米,先端短尖,邊緣有疏生淺鋸齒,基部延長,兩面疏生細毛,無柄。花單生枝頂,淡藍色;花梗細長;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直立花冠藍色,鐘形,深5裂;雄蕊5,花絲近基部膨大,花葯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圓錐形,3室,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倒圓錐形,長約7毫米,基部狹窄成果柄,成熟時草黃色,由頂端萼齒間開裂。種子多數,細小,長橢圓形,黑褐色,有光澤。花期3~4月。果期5月。

4.6 生境分佈

生於路邊、石坎、沙地或石縫間。分佈華東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4.7 性味

滇南本草》:"性平,味甘微苦。"

4.8 歸經

滇南本草》:"入脾、心。"

4.9 功能主治

補虛,解表。治虛損勞傷,咳血衄血自汗盜汗,婦女白帶傷風咳嗽胃痛瀉痢,刀傷。

①《滇南本草》:"補虛損,止自汗盜汗,又止婦人白帶。""調養元氣,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益氣滋陰。"

②《質問本草》:"治感冒風寒溼氣,發散之品。"

③《湖南藥物志》:"補脾胃,益肺腎,祛痰殺蟲止血。"

④《閩東本草》:"解表清熱,化痰止嗽。治風熱喘嗽,咳血衄血小兒驚風跌打損傷。"

⑤《貴州民間藥物》:"搗爛敷,治刀傷,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4.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爛敷。

4.11 附方

①治產後失血過多,虛損勞傷,煩熱自汗盜汗,婦人白帶蘭花參五錢。嫩母雞一隻,去腸,入參於內,水煮爛服之。惟弱極者,同牙豬精肉燉用亦可。(《滇南本草》)

②治肺癆:細葉沙蔘野雞泡。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傷風咳嗽:細葉沙蔘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小兒驚風蘭花參全草四錢。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痢疾初起:鮮蘭花參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虛火牙痛蘭花參全草五錢,雞蛋一個,冰糖五錢。加水適量燉服。(《閩東本草》)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