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瀝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ǔ zhú lì

2 《*辭典》:苦竹瀝

2.1 出處

《別錄》

2.2 拼音名

Kǔ Zhú Lì

2.3 來源

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莖稈,用火烤灼時流出的液汁。

2.4 製法

詳"竹瀝"條。

2.5 功能主治

火消痰,明目利竅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藥性論》:"治眼赤。"

③《日華子本草》:"苦竹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④《綱目》:"治牙疼。"

2.6 用法用量

內服:沖服,1~2兩;或入丸劑。外用:點眼或揩牙。

2.7 附方

①治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生障翳: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悔師集驗方》)

②卒齒痛: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姚僧坦驗方》)

2.8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