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热
主要表现为壮热喜冷、口渴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实热指邪气盛实之发热。《杂病源流犀烛·火证源流》:“《医学入门》(指《医学入门》)曰,气分实热,白虎汤;实热还包括阳明腑证、痰积发热、瘀血发热、湿阻发热等。
-
但热不寒
外感病中由恶寒发热而变成但热不寒,常是病邪化热入里的标志。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按病机:按病机有实热、虚热、湿郁热伏、气郁化火等不同。
-
酒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
醋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
-
酒军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
大黄炭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
三十脉
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脉诀汇辨》:“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紧脉·三十脉:紧脉为脉象之一,此脉象脉来绷紧,状如车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此脉象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
-
血热经行先期
亦名血热经早。血热经行先期的分类和治疗:血热经行先期包括虚热、实热两种。症见经期提前七八天以上,血量较多,色紫红,稠黏,心烦口渴,喜凉饮,大便秘,小便黄等。治宜清热凉血。方用芩连四物汤之类。症见经期提前,经量较少,血色鲜红,质稠黏,兼有颧红、手足心热等。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地骨皮饮或两地汤。
-
肺实证
肺实证证名。肺病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由外邪侵袭,或气壅痰聚等所致。可见喘急,胸闷,咳嗽声重痰稠,肺痈,咳吐血痰,喉痹,上消等证。《脉经》卷二:“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本草经疏》:“肺实八证: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肺胀闷,属肺热;喉癣,属肺热;方用地骨皮汤、葶苈丸等方。
-
泻下药
凡属宿食停积,腹部胀满,大便燥结所致的里实证,当选攻下药主之,并配伍行气药类,帮助排便,如叁承气汤。痰饮积聚、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病晚期所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等证,如十枣汤、舟车丸等。牵牛子固含牵牛子甙,在肠液中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多并使蠕动增强而致泻;大鼠灌服芫花煎剂可使尿量增加;
-
高热
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病因病理病机:(一)急性高热: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刺灸法:治则清泻风热处方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随证配穴风热—鱼际、外关,肺热—少商、尺泽,气分热盛—内庭、厉兑,热入营血—中冲、内关。
-
伤寒五法
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救里:救里为治法。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医术名·《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为医书名。
-
十全大补膏
80g白术(炒)80g茯苓80g甘草(蜜炙)40g当归120g川芎40g白芍(酒炒)80g熟地黄120g黄芪(蜜炙)80g肉桂20g制法:以上十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各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8~90℃)的清膏。15g,一日2次。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四肢不温。
-
地骨皮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地骨皮汤:处方:生地麦冬黄耆山药五味手地骨皮淡竹叶功能主治:主心经虚热,小便短赤,茎中疼痛,尿道口时有脓样分泌物,淋沥不断。用法用量:每用药5两,水9升,煎取2升,去滓,再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绵蘸拭患处5-7次愈。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人中黄
《日华子诸家本草》·人中黄:人中黄为中药名,又名甘中黄、甘草黄。主治:治伤寒热病高热烦渴,热毒斑疹,咽喉肿痛,丹毒,疮疡。备注:(1)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5.《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
血热经早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热经早的分类:血热经早包括虚热、实热两种。实热者:血热经早之实热者,多因素体内热,过嗜辛辣食物,或感受热邪,以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治疗宜清热凉血。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见经期提前,经量较少,血色鲜红,质稠黏,兼有颧红、手足心热等。治疗宜养阴清热。
-
浸泪争明
浸泪争明证名。指眼眵泪液混流,视物不清。《眼科统秘》:“此症目常脓泪浸,乃是肺经实热。”治以泻肺实热。《银海精微》云:“治之须用泻肺汤,泻肺经之实热,后用省味金花丸治其肺火。”详参眵泪条。
-
清肺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清肺汤:处方:薏苡仁防己杏仁冬瓜子仁各23克鸡子白皮7.5克制法:上锉为散。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通口服。痰多加半夏;《万氏家抄方》卷六:方名:清肺汤组成:人参、前胡、瓜蒌仁、桔梗、薄荷、贝母、甘草、桑皮、大力子、茯苓、旋覆花、枳壳。
-
泻肝汤
处方:防风大黄茺蔚子黄芩黑参桔梗芒消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主治:石发热,目赤。升麻、柴胡引之上泄,枳实、大黄引之下泄;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幼科发挥》卷四:方名:泻肝汤组成:车前、木通、生地、归尾、山栀、黄芩、龙胆草、甘草各等分。主治:疹后肝经实热上逆而呛者。
-
颠倒散
《古今医鉴》卷八:颠倒散:处方:大黄9克滑石9克皂角9克功能主治:主脏腑实热,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俱不通。如大小便俱不通,大黄、滑石各加9克,研末。空腹时用温酒调服。摘录:《古今医鉴》卷八《金鉴》卷六十五:颠倒散:别名:二黄散处方:大黄、硫黄各等分。功能主治:酒渣,肺风粉刺。
-
眵泪
眵泪眼部分泌物名称。指眼眵泪液混浊,稠如浊酒豆浆的分泌物。《银海精微》:“肺经实热故目眵泪出而不绝也。”治之须用泻肺汤,泻肺经之实热,后用省味金花丸治其肺火。”
-
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泽泻汤:处方:泽泻15克白术6克功能主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临床应用:1.支饮:管某,女,咳吐沫,业经多年,每届冬令必发,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
-
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下法
3.小儿推拿方法之一。八法之一·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下法: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将两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
-
抱头火丹
一名时毒,一名疫毒。毒邪内攻:抱头火丹·毒邪内攻证(headerysipelaswithpatternoftoxinattackinginward)是指毒邪内攻,以红肿迅速蔓延,两目肿甚,不能睁开,兼见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头身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洪数为常见症的抱头火丹证候。先缓者,宜退热消毒。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挛
虚挛多因血虚不能养筋,治宜补肝血、养筋脉,用四物汤、养血地黄丸等方。寒挛则胫逆而痛,筋挛骨痛,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用乌头汤、《千金》薏苡仁汤等方。热挛,即《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治宜清热养血,滋阴通络,用生地、当归之属;或六味丸加牛膝、当归等(见《证治准绳·杂病》)。
-
清热药
根据清热药的主要功效,大体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里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差别,虚热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而内生,出现口干唇燥、虚烦不寐、盗汗,可见于现代医学中大病后期体质虚弱,以及结核病等。头痛眩晕症、过敏性疾病及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
-
荆黄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荆黄汤:处方:荆芥穗30克人参15克甘草7.5克大黄9克制法:上为粗末。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医方大成》卷七引《局方》:荆黄汤:处方:荆芥4两,大黄1两。风热上壅,脏腑实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心经之火郁于肺经,干疥搔痒,皮枯屑起,便秘者。
-
十全大补口服液
十全大补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十全大补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四肢不温。4.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赤石脂或其制剂。5.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因此有实热者忌用。
-
妊娠小便淋痛
疾病科属:妇科疾病概述: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者,古称子淋,或称妊娠小便淋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药主方:加味五淋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生地黄2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滑石15克,甘草梢6克,土茯苓20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20克,白茅根30克。治法滋阴润肺通淋,佐以安胎。
-
咽痛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咽痛的病因病机:《医学心悟·咽痛》:“咽者,少阴经脉所过之地也,热邪攻之,则咽痛。”咽痛的辨证治疗:风热侵袭,宜加味荆芥散;(《医钞类编》)实热咽痛,三黄丸,或用黄连、荆芥、薄荷为末蜜和姜汁调噙或含山豆根及三黄丸水调涂足心,甚者祛毒牛黄丸。宜用补阴敛阳法。
-
三泪
《银海精微》:“三泪:一曰冷泪,二曰热泪,三曰眵泪。本证眼无红痛,无时泪下,迎风更甚,泪液清稀无热感。肝肾两虚者,宜补益肝肾,可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五味子、蕤仁等;治之当根据证情,分别选用疏风、清热、养阴、平肝、凉血、祛瘀等法。治之须用泻肺汤,泻肺经之实热,后用省味金花丸治其肺火。”
-
保婴镇惊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oyingZhenjingWan标准编号:WS3-B-1596-93处方:大黄300g甘草200g朱砂60g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大黄等二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朱砂粉末配研,过筛,混匀。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镇惊,导滞。用于急热惊风或伴有实热痰盛,目赤口疮,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
子淋
辨证分型:子淋·阴虚内热证:子淋·阴虚内热证(gestationalstrangu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heatduetoyindeficiency)是指素体阴液不足,孕后阴血更亏,虚热内生,热结膀胱,水道不利,以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小便短黄,欲出未尽,腰腹酸坠,五心烦热,心悸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滑数为常见症的子淋证候。
-
胬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滋膵饮
处方:生箭耆15克大生地30克生怀山药30克净萸肉15克生猪胰子(切碎)9克功能主治:治消渴。用法用量: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4.5克,至煎滓时,再送服所余4.5克。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滋膵饮组成:生箭耆5钱,大生地1两,生怀山药1两,净萸肉5钱,生猪胰子3钱(切碎)。
-
心实证
心实证为证候名。治宜清泄心经热邪,方用茯神汤、石膏汤、泻心汤等方。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
外科通里法
概述:外科通里法(interior-dredgingmethod)是指用泻下的方药,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的外科治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用法]水煎,饭前服。辅以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
-
胬肉侵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祛痰法
概述:祛痰法为治法。依据生痰的病因,化痰法约分六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实热顽痰之癫狂、惊痫者,方如礞石滚痰丸;瘰疬、痰核、瘿瘤,方如消瘰丸。内生风痰者,宜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如痰饮停聚胁下,咳嗽咯痰时引起胁下疼痛,舌苔滑,脉沉弦,用十枣汤。
-
败酱
形与上种相似,惟根生叶卵状披针形,有长柄;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⑨治蛇咬:败酱草半斤,煎汤顿服。备注: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
-
礞石滚痰丸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功效与主治:礞石滚痰丸功能降火逐痰。140μm(熟大黄)。(2)取本品粉末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6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于测定游离大黄酚和游离大黄素的含量。
-
腹痛·实热证
腹痛·实热证(abdominalpainwithexcessiveheatsyndrome)又称实热腹痛,是指胃肠实热,以腹部痞满胀痛,拒按,潮热,大便不通,口干引饮,手足濈然汗出,矢气频转,或下利清水,色纯青,臭秽,腹部作痛,按之硬满,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热,脉沉实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老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地肤大黄汤
概述:地肤大黄汤为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方。别名:大黄散处方:地肤草、大黄各三两,知母、黄芩、茯苓(一作猪苓)、芍药、通草、升麻、炙枳实、炙甘草各二两。主治实热子淋;条芩清热安胎;更以升麻升举清阳,而浊阴自降。水煎温服,使热降清升,则气得施化,而小便清长,何淋沥涩痛之有?
-
胬肉扳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阳明病辨证
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高山大黄
别名:塔黄来源:蓼科高山大黄RheumnobileHook.f.etThoms.,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腹痛后重,湿热发黄,水肿,目赤头痛,闭经。外用治痈肿疔毒,烫火伤等症。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清肾汤
摘录:傅云江方《寿世保元》卷八:方名:清肾汤组成:防风5分,天花粉5分,贝母5分,黄柏5分(盐水炒),白茯苓5分,玄参5分,白芷5分,蔓荆子5分,天麻5分,半夏(泡)5分,生甘草2分半。主治:肾中有火,精得热而妄行,频频精泄,心嘈不寐。主治:小便频数疼涩,遗精白浊,脉洪滑有力,确系实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