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xcoriation (skin picking) disorder,ED[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 概述
摳皮障礙[excoriation (skin picking) disorder,ED]也被稱爲皮膚搔抓障礙或抓痕障礙,其臨牀表現爲反覆搔抓、摳皮膚而造成皮損,患者因此感到痛苦,並試圖停止搔抓[1]。
摳皮障礙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通常起病於青春期[1]。在臨牀與非臨牀樣本中,其患病率爲 1.4%~5.4%。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爲摳皮障礙在女性中有較高的患病率[1]。
4 病理、病因及發病機制
4.1 遺傳因素
目前研究發現,摳皮障礙可能具有家族遺傳性,患者的一級親屬同病率爲 28.3%~43%。動物實驗則表明,SAPAP3 基因缺陷可能與穀氨酸傳遞異常有關,引起反覆皮膚搔抓、拔毛及病理性咬指甲症。除此以外,Slitrk5 基因敲除小鼠及 HOXB8 基因敲除小鼠也被發現存在過度的理毛和搔抓行爲,造成皮膚的破損。[1]
4.2 神經解剖
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摳皮障礙患者前額葉-紋狀體環路存在異常,無法良好地整合信息、調整動機、控制行爲[1]。
4.3 環境因素
壓力及創傷均可能與摳皮障礙的發生有關。缺乏刺激、過度無聊的環境可誘發搔抓行爲的產生,而嚴苛的活動限制可加速病程的進展。童年遭受的性騷擾或強姦可能是年輕女性發生摳皮障礙的預測因素之一。[1]
5 臨牀特徵
(1)摳皮障礙可在任何年齡起病,12~16 歲爲高發年齡段,常以諸如痤瘡、粉刺在內的皮膚病變作爲誘因。搔抓行爲一般只發生在獨自一人或只有家人在場的環境下。[1]
(2)摳皮障礙的核心症狀爲反覆的搔抓皮膚造成皮損,常見部位包括面部、手臂及手,搔抓部位原本可能有丘疹或老繭等皮膚病變處,可能是以前搔抓所致結痂處,也可以是正常皮膚。摳皮障礙通常會存在圍繞皮膚的儀式行爲,例如用手指搓揉已經摳下的皮膚,或將皮膚放在口中擺弄,或喫下皮膚或皮痂。這些行爲通常在一天中間斷髮作,以夜間爲重,有時甚至在睡眠時也會發生。[1]
(3)摳皮行爲通常具有包括情緒的調節和喚起、減少緊張、增加快感等一系列作用,這些都會加強摳皮行爲。但是,在摳皮之後,許多個體均報告了各種負面的情緒,例如失控感或羞恥感。摳皮障礙的個體對其摳皮行爲的認識程度不同。[1]
(4)患者常試圖通過化妝或衣物遮蔽受損嚴重的部位,反覆的搔抓可能繼發皮膚破損、感染等嚴重的軀體疾病,可能需要抗生素,甚至手術治療。[1]
6 臨牀評估
6.1 評估原則
②在臨牀訪談中,需要評估個體目前摳皮的臨牀表現以及相關的損害和痛苦;
③瞭解患者既往的治療情況,包括既往和當前的藥物治療(名稱、劑量、依從性、療效及副作用)和心理治療(持續時間、依從性、選擇的方法及療效);
④對於初次評估時症狀嚴重的患者(如有瘢痕或感染),應在精神治療前或治療中同時進行軀體治療;
⑤評估合併症,最常見的合併症爲強迫症及其相關障礙、進食障礙、抑鬱障礙及焦慮障礙。
6.2 評估工具
搔抓影響量表(Skin Picking Impact Scale, SPIS)是一個評估搔抓行爲對社會功能和情緒影響的自評量表,共 10 個計分項目,爲 0~5 分六級評分[1]。
8 鑑別診斷
應與正常摳皮行爲、精神病性障礙、其他強迫及相關障礙、神經發育障礙(如 Prader-Willi 綜合徵、Tourette 綜合徵)、做作性障礙、非自殺性自傷、繼發於軀體疾病等疾病所致的摳皮行爲相鑑別。[1]
9 摳皮障礙的治療
9.1 治療原則
①全面定期評估疾病進展、安全風險、治療效應、不良反應及依從性[1];
②多學科聯合制訂治療方案,同時治療皮膚破損、感染等軀體症狀[1]。
9.2 藥物治療
SSRI 類藥物:爲治療強迫症的一線藥物,臨牀上也經常被用於摳皮障礙的治療,但其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SSRI 治療摳皮障礙的劑量參照強迫症部分)[1]。
9.3 心理治療
10 疾病管理
摳皮障礙的嚴重程度可從輕微到嚴重,亞臨牀病例可能不需要干預,而當滿足摳皮障礙診斷標準時則應給予相應治療。摳皮障礙患者會由於病恥感、覺得只是“壞習慣”或覺得無法治癒而拒絕或延遲就醫,因此建議面向公衆和基層全科醫生進行摳皮障礙的宣傳教育,提高人羣對強迫症及其表現的知曉率,提高就診率,促進對該疾病的正確認識、理解和接納。目前尚缺乏有關摳皮障礙的長期自然隨訪研究。橫斷面研究顯示,與其他強迫及相關障礙類似,未經治療的摳皮障礙也具有慢性遷延性病程,其嚴重程度隨時間而波動,時好時壞。[1]
11 參考資料
-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