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血同源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n xuè tóng yuán

2 英文參考

body fluid and blood sharing the same orig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omogeny of clear fluid and bloo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津血同源是指津液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屬人體陰液,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轉化,同出一源,相互影響的關係[1][2][3]  。在生理上,兩者相互轉化,參與周身體液的調節,津液營氣結合,生成血液,而血中一部分液體滲出脈外,則成爲津液[3][3]。在病理上,兩者相互影響,如反覆出血,或大失血的病人,在耗血的同時,出現口渴煩躁小便少、大便難津液不足現象[3]。嚴重傷律病人,常導致津枯血燥,或氣血兩虛,出現口乾脣焦舌幹心悸怔忡、脈微細等症[3]。臨牀治療的原則是:出血病人不宜用發汗法多汗津虧病人忌用放血療法[3]

靈樞·營衛生會》:“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因大汗津泄,故對失血貧血者不宜發汗。臨牀所見大汗、大吐或大瀉津液耗傷者,往往相繼表現心悸氣短、肢冷脈細等心血虛證[3]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爲血。”

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爲血。”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3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